国际会计制度的隐性成本与中国的策略(3)
2017-09-08 02:51
导读:二、中国会计国际化的策略 美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斯蒂芬克拉斯纳在研究发展中国家与国际制度时曾指出:“一个人可以通过提高牌技赢得更多的钱,而
二、中国会计国际化的策略 美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斯蒂芬克拉斯纳在研究发展中国家与国际制度时曾指出:“一个人可以通过提高牌技赢得更多的钱,而无需改变打牌的游戏规则。一个政党可以通过吸引更多的选民赢得更多的职位,而无需改变选举的制度。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加强国家实力,在与其他国际行为者的争端中占据优势,而不需改变解决争端的条件的原则、规范和规则”。在这里,他启示我们,在发展中国家无力改变现行国际制度时,若要从国际制度中获益,一是要通过学习提高“技能”,二是要增强自身的实力。对于像中国这样的本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差别较大的国家来说,会计国际化的成本很高。同时由于中国在国际会计体系中的弱势地位,使得改变国际会计制度的非均衡性变得极其艰难。面对已形成的国际会计制度制定格局,笔者认为,中国必须承认现实,善于从不均衡中寻求均衡,在充分考虑本国国情的前提下,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对于中国会计制度而言,在加入WTO既成事实的情况下,能否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会计国际化所采取的策略。 (一)以制度借鉴为前提 会计国际化受诸多因素制约,成本高昂,借用其他国家制度变迁的经验教训推动本国制度国际化,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大大减低制度创新的费用,同时缩短制度供给与制度变迁之间的时滞,避免制度短缺,加速会计国际化过程。应设立专门的国际会计研究机构,以搜集、整理和研究国外先进的会计信息和资料,取其精华,为我所用。通过虚心学习以提高和充实自身,学习和了解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会计经验,使我国的会计变得先进和强大起来,加强国际会计与中国会计的比较研究。 (二)以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为目标 加入WTO前后我国会计国际化最大的不同点是:加入WTO前,会计国际化目标的定位主要强调与国际惯例协调;加入WTO后,随着经济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立以资本市场为导向、与IFRS趋同的会计制度就成为后WTO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战略目标。目前,IFRS在国际之间的会计协调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国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是一个后起的国家,这使我们有可能参照IASB已经形成的IFRS制定本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目标一开始就定位于“国际水平”,谋求后发优势。 (三)积极对IFRS的制定施加影响,缩小国际化的成本 中国在不利于自身的国际制度未改变的情况下进行会计国际化、特别是向IFRS趋同的过程中,不能消极等待。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国际化成本,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便是主动进入国际制度内部,对IFRS的制定施加影响,缩小国际化的成本。 1.将我们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反映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以技术上的权威影响为基础,调动国内来自于
会计学术界和会计实务界的所有力量,组成一支优秀精良的队伍,为IFRS的制定出谋划策,对IASB发布的各种报告和征求意见稿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使国际会计制度能够较多地体现中国这样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和需求。 2.更加全面、广泛地参与IFRS制定的具体工作,与IASB的工作项目进行合作。包括:积极对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利用IASB会议的开放机制参加会议和提供观点,派人去IASB工作等,把握“国际化”的主动权,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逐步改革不合理的国际制度,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 3.鉴于发达国家主导国际会计制度的现实,要在国际会计制度制定过程中更有发言权,区域间合作就显得相对重要。我们应积极与经济背景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开展区域间沟通、对话和合作,以提高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例如,应当加强与亚洲国家准则制定机构间的沟通和合作,对IASB和IFRS提出意见和要求,可以扩大亚洲国家在IFRS制定中的影响,使IFRS更多地体现亚洲国家的情况和需求,积极谋求自主制度的发展,突破国际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