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信息质量的分层治理(3)
2017-09-11 03:15
导读:第二,合规性失真会计信息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公司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9],其根源在于公认会计原则的弹性过大。由于盈余管理行为强调收益最大化的
第二,合规性失真会计信息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公司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9],其根源在于公认会计原则的弹性过大。由于盈余管理行为强调收益最大化的会计政策选择,因此,过于富有弹性的会计原则是滋生盈余管理的沃土。但是,过于单一的会计原则必然导致低适用性。可见,合规性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矛盾就是公认会计原则的适用性与弹性之间的矛盾。要根治会计信息的合规性失真,就必须在会计准则的适用性与弹性之间寻求到最恰当的契合点,既不降低会计准则的适用性,更不为盈余管理行为提供过大的空间以致其走向盈余操纵的极端。
第三,行为性失真的根源在于人的有限性[10]。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治理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加强会计的基础职业,贯彻落实会计的职业后续教育,全面提高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其二是加强外部监管(尤其是审计)以强制查漏纠错。此外,必须注意的是,执行者常常通过会计差错更正的方式使因其盈余管理行为造成的合规性失真表现出行为性失真的特点,对此我们应予以坚决的区别与治理。
(二)信息失效的分层治理
1、会计信息失效的分类
会计信息失效的本质是会计信息相关性的缺失,其产生根源有二:其一为会计信息恰当性不足,即会计信息未能如实反映客观事项而导致预测性差,它是相关性较高层次也较为根本性的要求。其二为会计信息充分性不足,即会计信息未能得到及时全面的披露以致不能很好的帮助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它是相关性较低层次的要求。因此,我们首先可以恰当性为基准将会计信息失效分为两大类,系统性失效与非系统性失效。
系统性失效是指因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固有缺陷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效。按对其治理的可实现性,系统性失效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类,绝对系统失效与相对系统失效。其中,我们将源于相对静止的会计信息系统在描述绝对运动的经济活动时的固有缺陷的会计信息失效称为绝对系统失效。与此相应,我们将源于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性缺陷的会计信息失效称为相对系统失效。
大学排名
非系统性失效是指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其产生于会计信息对外报告的环节。以相关法规所要求的披露时间与为基准,非系统性失效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类,违规性失效与合规性失效。其中,违规性失效主要是指公司管理当局的虚假披露行为。合规性失效则又有两种情况:其一为规则性失效,即会计规则所要求的披露时间及内容与会计域秩序不符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效[11];其二为语义性失效,即因财务报告语言隐晦、双关而令使用者无法正确理解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效[12]。
2、会计信息失效的分层治理
与失真会计信息类似,失效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也有着明确的层次性。在我国,失效会计信息基本上存在着一条由非系统性失效至系统性失效,由违规性失效至语义性失效至规则性失效的层次由低至高递进的生成路径。因此,在治理失效会计信息时,我们应将违规性失效放在首位,而后依次是语义性失效和规则性失效,而我们的最高目标应是逐步解决会计信息的系统性失效。
失效会计信息与对应的相同根源的失真会计信息(如违规性失效与舞弊性失真,规则性失效、语义性失效与合规性失真)除所处层次及由此而致的治理次序不同外,其治理思路和策略是基本相同的,在此就不再赘述。但失效会计信息的治理也存在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义性失效的治理是双向的。一方面,财务报告必须能使大众投资者可理解,使其得以从中获取决策有用的信息。任何故意操纵财务报告语言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应予以坚决治理。另一方面,会计作为一门严谨的体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财务报告中必然蕴含大量的专业潜规则和伴随大量的专业术语,很多时候非此就无法对经济活动予以准确表达。因此,语义性失效的治理应从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提供者应努力提供语言简洁、语义明确的财务报告;另一方面,使用者应通过掌握基本的财务知识以更好的理解财务报告。同时,监管者应注意把握一个度的标准,即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至少应使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能明确其真正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