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准则下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信息化设计(2)
2017-09-14 01:30
导读:三、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信息化设计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实质就是将在会计制度的核算前提下以企业利益为目标而计算的税前会
三、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信息化设计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实质就是将在会计制度的核算前提下以企业利益为目标而计算的税前会计收益按照税法的规定以税收为目的进行转换、调整。而这一转换、调整却并不简单,它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发布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最新税法于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于2008年1月1日起执行)的规定所计算的应税收益与会计收益之间的差异进行调整,最终计算出应纳税所税额及应交所得税。如何利用企业现有的财务软件由计算机来自动完成这一转换、调整过程并最终计算得出应纳税所税额及应交所得税呢?首先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设置出对比规则;然后按此规定将从会计业务处理数据库中取出来的相关业务数据进行调整;最后采用报表公式进行计算并报告企业的会计收益、所得税、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所得额、应交所得税。其具体的信息化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项目辅助核算法
在实际业务中,单位经常需要核算某些项目(如课题、工程项目、产品、合同订单等)的成本、费用、往来情况以及收入等。传统的方法是按具体的项目开设明细账进行核算,这样必须增加明细科目的级次,科目体系庞大,同时给会计核算和管理资料的提供带来较大的困难。另外,会计年度是从1月1日到12月31日,按照会计科目对项目进行核算只能按会计年度进行,但很多工程项目、投资项目等项目期间是跨年度的,可见,传统的会计核算无法满足项目核算和管理的需求。因此在会计信息系统借助计算机处理数据特点,增加了一个项目核算功能模块,可方便的对需要按项目进行核算、管理的一些项目提供了快速、方便的辅助手段。在此是引用了这种“项目核算”的原理,对企业所得税会计的处理作为一个大的项目来核算、管理,在其下按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来进行分类统计,以方便地计算出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的一种辅助核算法,称之为项目辅助核算。设计流程图如图1所示:
大学排名 1.设置分类项目
在财务软件中的日常经济业务处理时要达到取数和分流的目的,在设置会计科目时,要对进行纳税调整的会计科目定义项目辅助核算,首先要进行项目定义。通过对所得税的调整所产生的调整项目对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只有两种状态存在,即增加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或减少当期应纳税所得额。除此,还要考虑项目辅助核算的特性,即一旦对某个科目定义了项目辅助核算,则该科目在发生经济业务(录入凭证)时,就必须要选择一个分类项目并输入其发生额,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涉及该科目的经济业务均能产生纳税调整。所以在设置时可定义一个项目大类“所得税纳税调整项目”,其下再增设“调增永久性差异”、“调减永久性差异”、“调增暂时性差异”、“调减暂时性差异”、“非调整项”五个子项目进行项目分类定义。
2.定义会计科目
完成“所得税纳税调整项目”的定义之后,在会计科目设置中,将涉及到纳税调整项目的会计科目定义其辅助核算为“项目核算”——“所得税纳税调整项目”,以便在日常发生相关经济业务编制凭证时,对定义了“所得税纳税调整项目”辅助核算的会计科目,如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投资收益、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按其指定的辅助核算项目分流并存储数据。
3.编制企业所得税纳税调节表
按照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第五十四条第一、二款规定:企业应当自月份或者季度终了之日起十五日内,向税务机关报送预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预缴税款。企业应当自年度终了之日起五个月内,向税务机关报送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并汇算清缴,结清应缴应退税款。因此企业一般情况下应在月末、季末或年末编制企业所得税纳税调节表即可,如需要也可进行实时编制企业所得税纳税调节表,以随时满足信息需求者的需要。实际上纳税调节表在本质上讲它也就是一张报表。编制所得税纳税调节表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将上述分流出来存储在电子存储器中的调整数据通过报表形式读取出来以方便浏览;二是通过表间的计算将企业计算出的会计收益转化为按税法要求计算的应税收益以方便计缴企业所得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