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会计信息失真(3)
2017-09-24 02:33
导读:3. 权力集中,无力制衡 社会权力在不同利益集团、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适当分配,是保证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我国企业中,权力集中的问题很严重
3. 权力集中,无力制衡
社会权力在不同利益集团、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适当分配,是保证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我国企业中,权力集中的问题很严重,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公司的治理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通过竞争的市场所实施的间接控制—外部治理结构,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兼并市场等。其二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它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组成的一个三级结构。在我国现有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企业外部所面临的产品市场变得激烈了,但是仍缺乏来自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的自由竞争,因此外部治理结构是不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方面,我国国有企业形成了六套组织机构(职工代表大会、党委会、工会等老三会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新三会),但相互之间责权界限不清,运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在个别企业,会计不是兼顾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而是成了经营者直接操纵反映其意图的工具。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
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微观上表现为对企业的伤害,实则对整个社会经济环境都将产生巨大的负面。因此,应该首先从宏观制度上杜绝会计失真。
1. 建立与完善会计法规制度
会计法规的建立不能一蹴而就,除了借鉴与引进国外先进的经验外,还要注意法规制度的本土化、亲和力与普及,要让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参加会计法规制度的制定、修订和讨论,努力使会计法规的建立过程成为一个博弈过程,使之真正成为各方都认可、对各方都有约束力的法规。努力消除法规制度的“盲点”,使责任、权利、义务、处罚细则有机结合起来,使法真正成为法。减少制度性、技术性会计信息失真。
2. 改革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对复杂的新、老三会进行责任、权利、义务的明确划分,可予以整合,形成有效的权力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从源头上减少会计信息失真。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1)培养与建立职业企业家队伍,并建立完善的动态的企业家档案和声誉评价。声誉是经营者在经理人市场中存在、获利的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良好的声誉有利于经营者的长期发展,而劣迹斑斑的声誉记录则很可能使经营者被逐出经理人市场,甚至毁掉其一生的事业。因此,应逐步形成一个职业企业家阶层,由有关机构定期对其业绩、行为进行考核,并评定其声誉,记录在案。对于经营者的劣迹要随时公布,从而迫使经营者放弃短期行为转而追求长期利益。这一措施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防止经营者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内在激励机制。
(2)加大处罚力度,降低经营者的预期风险收益。经营者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不仅要承担声誉损失,还必须承担物质损失。根据经营者是“有限理性经济人”并“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经济学假设,其行为必定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获得风险收益是经营者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主要目的,那么使经营者的风险成本大于其风险收益是一种有效防止经营者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物质上的内在激励措施。这要求加强会计社会监督力量,提高审计质量,从而增加经营者造假受罚的风险。对造假者决不手软,依法进行处罚并有专人监督执行,降低经营者的预期风险收益。
(3)改变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推行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派是委托人通过向企业委派会计人员以改变在原有管理体制下企业经营者轻易操纵会计账务的弊端,使委派的会计人员能站在委托人以及社会公众的立场上公正、客观地处理会计事务,从而达到尽量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目的。
3. 对会计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强化外部控制
(1)取消企业厂长(经理)行政任命,政企彻底分开。
(2)改革产权制度,落实所有者的主体地位及责任和权限。
(3)完善独立审计制度,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为,让国际审计界参与我国的审计事务,在竞争中发展我国的审计事业。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4)让社会各界广泛讨论和参与到建立一套、有效的财务指标考核体系中去,使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也是一个博弈过程,从而增强指标体系的公信力。
总之,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一要从宏观方面入手,真正建立与完善企业制度和监督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使企业、单位在法制的轨道上正常运营;二要从微观角度入手,加强会计人员的管理和继续,加强单位内部制度的建设,强化内部监督,遵守国际规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把握这两个方面,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