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诚信 会计信息失真及其治理
2017-09-27 06:39
导读:会计论文毕业论文,会计诚信 会计信息失真及其治理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 要 普遍出现的信息
摘 要 普遍出现的信息失真现象,给使用者提供了虚假情况,给决策者制定相关的政策带来了不利,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国民的正常运行,成为当前会计改革的重要。针对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所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会计诚信 会计信息 信息失真
长期以来,我们所依赖的政府行政会计监管和注册会计师制度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资本市场中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应该从完善市场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入手。我国新修订的《会计法》,要求会计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完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制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规定对外财务报表必须具备“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四个基本质量特征,并把“可靠性”作为四项质量要求的核心。但是,会计的现实恰恰把它对的诚信承诺抛到九霄云外。从的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厦这些中国会计造假的典型案例到美国的全球能源业巨头安然公司的破产案,无不反映了会计诚信原则的缺失。
1 经济转型是会计诚信缺失的直接诱因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的方向总是为改善资源配置而设置,制度变迁不仅会强制性地改变产权界定或利益格局,有时甚至会导致少数服从多数的公共选择规则,从而在本质上具有利益冲突的内涵。利益冲突将会直接影响到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而会计正是操纵利益的一个重要工具,这就为会计诚信丧失提供空间上的可能。我国的制度安排从推进到实施是一种渐进式的协调过程,因而具有过程性的特征,这就为会计诚信丧失提供时间上的可能。实际上,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也有上述特征,毕竟他们是制度变迁的一个有机成分。中国正处在这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时期,转变政府职能和转换经营机制是这一的主旋律,同时也经历着从关系经济向信用经济转向的阵痛之中。于是,部分利益相关主体利用这个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混水摸鱼”,以丧失会计诚信为代价获取局部私利,从而间接或直接导致会计信用在社会公众中的信誉度逐渐下降。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我国当前产权制度下,作为市场主体的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并没有独立的财产权或财产所有权,且它们同属于一个最终所有者——国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让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成为市场主体,他们之间(企业之间、银行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交易只能是“同一个所有者的内部交易”,他们之间的信用关系,也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排他性的所有权约束的信用关系,他们之间根本不会区分为真正的“债权人”与真正的“债务人”。因此,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在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这两个市场主体之间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信用关系或信用准则,这就埋下了破坏社会信用秩序的制度根源。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如果经济主体没有独立的财产则意味着它没有真正的能力承担财产义务,履行合约承诺,也没有真正的能力承担交易风险,无法真正对交易结果承担财产责任。显然,一旦这样的经济主体进入了市场,则它是没有真正诚信可讲。更严重的是,没有独立的财产意味着“无产可破”,也意味着没有独立的财产也就不必顾虑因不履行偿债责任而导致自己破产,或者即使“破”了“产”,也不必真正承担“破产”的财产责任。那么,失信代价的责任承担者是“虚化”和“缺位”的,则市场失信就成为一种必然,会计时而诚信时而无信也成为一种十分正常的状态。因为在不规范的产权制度下,会计诚信已不具备抗御各种干扰的能力。
2 会计信息失真及其认定
管理当局在发布财务报表时,其实对表中所有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收入、费用等都作出了认定。美国《审计准则证明书第31号——证据事项》确定了财务报表有以下五类认定:①存在或发生,即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权益的资产负债表日是否存在,损益表所列的各项收入和费用在会计期间内是否确定产生;②完整性,即在报表中应该列示的所有交易和项目是否都列入了;③权利和义务,即某一特定日期,各项资产是否属公司的权利,各项负债是否确属公司的义务;④估价或分摊,即各项资产、负债、业主权益、收入和费用等要素是否按适当的金额列入报表,这不仅取决于金额确定是否遵守一般公认会计原则,而且还取决于数学上有无错误;⑤表达与披露,即报表上的特定组成要素是否被适当地加以分类、说明和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