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关键词:意向性;意向;言语行为 论文摘要:意(2)
2013-06-21 01:18
导读:二、言语行为理论与意向性的不可分割性 言语行为理论是把言语看作行为,强调说话时的语境与说活者的意向等等语用学因素的理沦,由英国语言哲学家
二、言语行为理论与意向性的不可分割性
言语行为理论是把言语看作行为,强调说话时的语境与说活者的意向等等语用学因素的理沦,由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并在其1962年发表的《如何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中做了系统阐述。其后,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Searle)和格赖斯(Cirice)等人也一直致力于不断修改和补充这一理论。持这一理论的学者们认为语言使用是人们的一种行为,言语行为具有意向、目的。表达言语行为的语句所起的作用取决于说话者的意向等因素。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者和修改者们都非常注重对于意向性问题的研究,意向性贯穿于言语行为理论之中。但就言语行为理论与意向性的研究本身而言,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言语行为理论之所以能够产生就源于语言哲学家们认同精神哲学家的某些观点,认同精神的内在的意向性,言语行为的产生依据于人的精神的意向性、意识的意向性。说话者意识的意向性决定其言语行为,在完成言语行为的过程中把意向、言语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通过言语行为实现自己意向的表达与传递。
奥斯汀认为言语行为是意义的基本单位,语言表达式的意义体现在人类的言语活动之中,语言意义、经验世界和言语行为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语言和世界的联系是间接的、抽象的。必需通过言语行为实现。语言的功能首先是被用于完成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既体现了表明语言和经验世界的关系的意义,又体现了认识的活动。言语行为体现人的意一识活动、人的意向。奥斯汀对于言语行为做了如下分类:以言表意行为(locutionary act),即用语句来传达某种思想;以言行事的行为(illo-cutionary act),即用语句来完成某种行为;以言取效的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即用语句来取得某种效果。例如,一卜面这三个语句就分别表示上述三种言语行为。(一)她对他说:“你不能这样做。”(二)“她反对他这样做。”(三)“她阻止他这样做。”第一句话表达了她的思想,是以言表意行为。第二句话表达的反对的意思,具有一定的力量,是以言行事的行为。第三句话反映了这句话所产生的效果,阻止他人做事,是以言取效的行为。奥斯汀作为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者,通过上述分类系统地向世人揭示了言语行为是如何体现了人的意向及人的意识活动的,人在外在的经验世界的活动通过言语与内在的、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直接观察得到的意识活动有了对应、指称的关系。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不仅将言语行为完善成为更清晰、更准确、更完整的理论,而且对言语行为和意向性问题做更进一步深人探讨的是塞尔(Searle)。他在《意向性》一书中提出意向性属于心灵,心灵通过意向,意向通过言语行为使人类和外部世界联系在一起。对于意向性与语言符号是如何联系起来的,他有如下论述,“我口中发出的声音,我写在纸_上的文字或符号.画布上的色彩或颜料,这些都纯然是物理性的东西,它们本身是无所谓意义的,但是这些物理现象确实又具有惊人的表现一世界的能力,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讲话者,符号使用者把自己的意向强加给了对象”。他认为在一定的视角下,各种语句与其他客体一样,同为世界的物质,不过是一些声响或书写标志。塞尔认为语句的代表能力不可能是内在的,而是从精神的意向性派生出来的。精神状态的意向性才是语句的内在的东西他还认为言语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具有意向性。在言语行为之中,语言符号被使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意向。但是,心智的意向性是最墓本的,语言符号的意l句性派生于心智的意向性。因而,言语行为是派生而来的意向形式。他强调语言交流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具有意向性。也正是因为人的意识的意向性,人们才能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使言语行为得以实现并且得到理解。
语言哲学家在提出言语行为理论时找到了自己理论得以成立的哲学依据。
另一方面,就单纯研究意向性的哲学家而言,如果不借助言语行为,人的精神、意识的意向性也无法得以阐释。意向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内在于人的头脑、精神之中,模糊而无法直接观察、描述,于是人们寻求通过外在的行为来解释内在的、存于人的内心之中的意向。意向性因素被归结为对行为的描述。行为本身并无意向性,精神的、意识的、内在的意向性被用来解释外在的行为的意向性。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因此,言语行为理论与意向性不可分割是一种必然。虽然言语行为理论除了意向性、说话者的意图之外,还强调说话者的语境以及规则和惯例的重要性,但是意向性是言语行为理论最重要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