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在面对美国对外发动战争,并引起其他国家人民的伤亡时,他们怎么平衡来自道德与个人利益的冲突。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他对“德行”与“世界进程”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德行’是指牺牲个人本性,放弃个人目的和利益的一种意识形态,与之对立的是个体或个人目的与利益即‘世界进程’。‘德行’视‘世界进程’是和‘善’相对立,并需要与之做出坚决斗争的东西。”[12](P130)在黑格尔看来个性或个人目的与利益实际上不与德行对立,相反有助于公共利益的进程。美国人把个人利益转化为美国国家利益。在这一层面上讲,自然也解决了他们德行与世界进程中的对立。每个人的利益即世界进程相加可以等于整个国家利益即德行。而他们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不考虑到其他国家利益,也正是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体现,为战争委婉语的市场创造了条件。
“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军事干预都付出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代价,这同样是因为小布什行政当局把军事干预行动和美国最重要的安全利益联系在一起,说服了美国公众愿意为此承担如此高昂的代价。这里笔者要提出的是,关于新闻报道中的有关战争的词汇,并不是一味的出现委婉语,为了体现其军事战果,让民众看到其优势,有时报道中也很直白。但委婉语的使用,不仅在对外上缓和战争的影响,对内也满足了美国民众在道德、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感,使美国政府更加冠冕堂皇的博得美国民众的支持。
(2)对外战争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委婉语之所以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是有其心理基础的。如果说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那么委婉语更是社会心理的一面镜子。”[13](P72)
随着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发现社会和文化因素制约语言发展这一事实,社会价值、社会地位、人际关系、地理环境、性别等无不影响着语言,而其中,作为反映西方社会价值观的个人主义取向同样渗透在委婉语中。[14](P45)
以美国人对外战争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为例,他们总是给民众一种心理暗示,这时的战争是为了全美国人的利益而战,为了整个民族而战,任何参加和支持战争的人,都是民族的英雄。如根据美国国防部的消息,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这场“战争游戏”中,有一些美国大兵“have joined the immortals” (加入了不朽者的行列),实指阵亡,借此来淡化战争的残酷,欲显战争的伟大。[15](P77)他们把retreat(撤退)说成strategic withdrawal(战略转移)以在民众面前保持“光辉”形象等等。
2、平等取向及对委婉语的影响
(1)美国人的平等取向
美国历史上对其自身地位和价值的认识的基础,主要是美国政治文化中基于新教而形成的“选民”思想和“使命”意识。用[圣经.旧约]中的“选民”概念来指称那些接受新信念的信徒,并把美国看作是一个由这些信徒组成的“选民”国家。由于这些新教理论观念的影响,美国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用清教文化的模式来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宪政国家。此后,随着美国自卫意识又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观念,那就是依照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去承担上帝赋予的拯救世界的“使命”意识,而这种力图拯救其他民族,强迫他人自由的使命意识,后来逐步成为20世纪初期以来美国外交政策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圣经.旧约]中体现的排他性意识和犹太教的一神教观念,成为美国自由主义“圣战”传统的核心。[16] (P29)
“1991年3月6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对美国国会的演讲中,就把‘沙漠风暴’行动描绘成美国‘代表’人类良知中仁慈和善良所做出的反应,他说:‘美国人民不但是一个关心别人的民族,而且还是一个仁慈的民族,一个慷慨的民族。我们越过半个地球去做的都是道德、正义和正确的事情。我们在那里为一个很多美国人从未听说过的小国解除了侵略者的枷锁和暴政,我们并不要求回报。’”[17](P30)
(2)平等取向对委婉语的影响
美国政府就是这样打着正义的旗号,横行于各国。新闻中,不出现侵略的色彩,而采取的是如:pre-emptive action(先发制人的行动),pre-emptive defense(先发制人的防御),anticipatory self-defense(提早的自卫),restore international Peace and Security(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美国的几次行动代号中也可以见其委婉语成分: 1983年,美国入侵格林钠达为a rescue mission(援救任务),空袭利比亚为surgical attack(外科手术式的打击),Operation Restore Hope(重拾希望行动),指的是索马里人道主义和维和行动,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持久自由行动)。9.11事件之后,在阿富汗的作战行动,吹响了美国全球反恐的号角,Operation Iraqi Freedom(自由伊拉克行动)。
另一方面,“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它集中反映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尤其反映交际双方的‘权势’和‘平等’。众所周知,在西方社会,奉行的是平行或平等的人际关系,这种平等取向的思想同样制约着委婉语。”[18](P45)基于此,美国是个世界强国,对于其他民族和国家来说,他们是一个巨大的压力,所以他们尽量淡化了“以强凌弱”的局面,利用委婉语,来平衡美国对被侵略国的权势压力,以示平等。
他们把大量杀伤性武器(WMD——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称为Cruise, Scud, Tiny Tim, Honest John, Blood Hound, Hound-dog, Davy Crocket, Exocet, ICBM-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把恐吓性武器说成bunker-buster, microwave bomb, Tomahawk;而今最具威力的非核炸弹Moab(massive ordnance air blast bomb)却理解为mother of all bombs。有一场战争竟把nuclear weapons(核武器)说成了ultimate deterrent(最后的威慑)。以此来缩短与他国实力上的悬殊,符合美国社会文化影响下语言的使用规律。
新闻中战争委婉语暗示着美国人民战争是为了解放全人类,尊重人人平等。由平等取向衍生出的当然也不止战争委婉语。
四、美国对外战争委婉语的实质
在美国对外战争委婉语的使用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即给人积极效应,似乎为正义而战并造成减轻了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的假象。我们不难看出,战争委婉语的使用掩盖了美国侵略其他国家的本质。由于蒙上了政治的阴影,它有一定的时效性。战争委婉语根据当时的世界局势与战争局势而生,随着历史的变迁,会退出历史的舞台。笔者认为,这也是战争委婉语与其他委婉语的不同之处。这时委婉语又多了一个功能,即为特定的社会活动服务,为美国政府的罪行做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