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母语文化的负迁移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习语的影(2)

2013-10-29 01:33
导读:(四)、小结 总之,英汉两种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反映在语言上,就产生了许多来自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事件以及文学典故的习语。

(四)、小结

总之,英汉两种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反映在语言上,就产生了许多来自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事件以及文学典故的习语。但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不同,这些习语均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蕴藏着特殊的文化背景知识,其意义之深远,非字面上所能理解的。英语和汉语是完全不同的语言,是不同的文化体系。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而英汉两种语言都拥有大量习语,它们反映了民族的文化特征,是语言的精华但由于历史进程,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也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第二节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习语的难点:母语文化干扰

由于英汉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习语时存在着一个难点——受母语文化影响。
学习习语受母语文化干扰的现象存在于大多数学生中,这不仅存在于语言表达层面上,而且存在于文化理解层面上。也就是说,汉语与英语的文化差异是造成干扰学习英语习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主要表达方式和传播工具,是文化的载体。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涉及语言的各个层面。不了解西方文化,以母语文化的风俗习惯、价值观来应对西方文化,自然会造成用语失误,形成交际上的障碍。虽然中英文化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呈现出较大差异,但是由于人们的经历和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是相似的,因此英汉语中有一些相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在意思和形式上都能对等起来。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人多好办事),Haste makes waste(欲速则不达),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Fish in troubled waters(混水摸鱼), 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命),Constant dropping wears away a store (滴水穿石),God help the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Castle in the air (空中楼阁),A lion at home, a mouse abroad(在家像狮吼,在外像鼠叫),Fat hens lay few eggs(肥鸡不下蛋)等”[9](p74)。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但是这类可以对等的习语数量是相当少的,英汉习语中真正存在的是大量不对等的习语,例如我们在形容一个人很穷,常会这样比喻: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church mouse”(教堂老鼠)这一形象也很有文化特点。中国的庙里的供品是食物,因而有可能让老鼠富得流油,如果用这一形象去理解西方教堂,当然很难理解像“教堂的老鼠,沾不到一点油水”这样的比喻。在西方教堂里是没有供品的,‘穷得像教堂里的老鼠’相当于汉语的“一贫如洗”。还有意义相似,形式不同如:“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类聚,人以群分),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ence(这山望着那山高),Come knocking at your door.(开始发生),Come off the fence.(不再骑墙),Come out of the closet.(袒露隐情),Go around the circles.(进展缓慢),Go for broke.(全力以赴),Handsome is as handsome does.(不可以貌取人), Hang by a thread.(生命垂危),Hand in glove with.(密切合作),If push comes to shove.(在迫不得已时),In the heat of the moment.  (一时
冲动)” [10](p136-137) 等。在意义表达的具体或抽象性方面有所不同。在一种语言中它是以直接概括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在另一种语言中则是以具体的比喻形式出现的,第三条习语则是具体的比喻形式出现的,但是在不同语言中的喻体却不太一样。同样是想说明“别人的东西看着总比自已的好”,“汉语用的喻体是‘山’,英语用的是‘草’”。[11](p100-101)此外还存在一种文化空缺即英汉两种语言也许没有对等或契合的习语。关于中英两国彼此间的文化空缺(culture gap)现象,像中国的农历节气,天气干支,阴阳八卦,中医等。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习语在长期的使用中其意义或扩大或缩小,同时有些词由于经常在使用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一些联想意义及文化内涵。如果我们对习语的文化内涵不了解,则可能在我们翻译、理解和交际中造成许多障碍。习语在体现语言的文化特征方面,比其他语言成分更具典型性。学生们在对待习语的处理上往往是望文生义,认为字面意义相同的汉英言语,其功能也完全相同,尤其对言外之意理解更差。因此,中国学生因为不了解习语文化内涵同时又受到母语文化影响造成学习过程中的障碍是常有的现象。简要分析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习语过程中由于受母语文化干扰常犯的错误。

(一)、未弄清习语的特定文化含义,望文生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堪称是语言的精华。无论是汉语习语还是英语习语都是在语言的长期使用中形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因此使用时,不能随意改变其结构和含义,更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如我们常说 “It’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child ”正确理解为就算是聪明的父亲也不一定了解他们的孩子,然而我们中国学生会错误将它理解为“知子莫如父”。为什么中国学生在理解这个句子时会出现如此误区?这正是因为他们缺乏对西方文化之深入了解而又受到本土文化之干扰。在西方,人们崇拜个人主义,即使作为孩子的父亲,他们的孩子怎么想,想什么,他们不会过多干涉,因为他们给孩子充分的个人发展空间;相反在中国,人们所处的是等级社会,几乎可以说一家之主为父亲,他们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作为孩子要孝敬长辈,父亲要他们做什么,他们得照做,长此下来,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在父亲掌握之中,所以中国学生会望文生义,错误理解为“知子莫如父”。更直接的原因是汉语本来就有 “知子莫如父”的习语。另外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对狗的态度上。对西方人而言,狗既可以看门或打猎,也可以视作人类的宠物、朋友或是伴侣。所以西方人对狗有极其衷怜的情感。英语中带“狗”的词语多含褒义,如:“A water dog(水性好的人)”但是中国学生一般会译为“落水狗”。这是因为汉语中狗的形象与英语中狗的形象差距实在太大了,汉语中带“狗”的词语多含贬义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等,所以难怪中国学生一看到“A water dog”就会往贬义的方面联想。

(二)、不注意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导致理解上的误区。

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即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的差异反映到语言里,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例如,汉语中的“一箭双雕”或“一举两得”,到了德国人那里则成了“一个拍子打死两只蝇”,到了英国人那里则成了“一石打死两鸟”,到了法国人那里则成了“一块石头打两处”,而俄罗斯人则说成“一枪打死两只兔子”,各个民族说法不一。因此只有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方可充分理解作者的真正含义。如:to sit above the salt 就涉及到了旧时的一种风俗,当人们吃饭时餐桌上摆上一个盐罐,家长和贵宾坐在盐罐上方,晚辈和地位较低的人坐在下方,所以to sit above or below the salt 有地位尊卑,待遇高低的区别,如果不知其来历就会感到十分费解。Bell, book and candle 和宗教有关,欧洲中世纪教权统治时代,天主教会以开除教籍来威胁人们,在举行逐出教会的仪式终了时,主持者吩咐“收起圣经,熄灭蜡烛,鸣起钟来”,所以,此习语就成了开除教籍的象征。正因为中国学生不了解西方文化和历史背景,仅从字面上去翻译,所以想当然地认为“bell, book and candle”只是三个并列的英文单词,从而导致了理解上的误区。因此中国学生要学好习语,应深入理解其不同地文化和历史背景。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因此,研究习语不仅有助于阅读英美原版小说,杂志,了解西方文化,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敏感性和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避免望文生义,似懂非懂,从而造成令人啼笑皆非的局面,也有助于日常语言交际中的正确理解和翻译。

(三)、小结

由于东西方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差异,使得人们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学生由于受母语文化的干扰,容易以汉语的思维习惯来理解英语习语;而又因为文化与历史背景的不同,中英习语存在着差异,中国学生在学习习语时,不注重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望文生义,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在理解上产生误区,故而,只有理解和掌握两个民族各不相同的文化渊源,才能顺利地进行英语习语的学习。

 第三节  如何预防母语文化对中国学生的负干扰

既然受母语文化的影响,中国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英语习语中遇到不小的困难,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克服这些困难呢?
(一)、教师要具备双重文化理解能力
  教师必须熟悉英汉语言内涵和外延包括其文化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需的解释,并且应用本族语进行比较,要求学生记忆一些在汉语中有相应词汇但内涵和外延不同的英语词汇,尤其要掌握其不同文化内涵。此外,还要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的语言特征,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中特殊事物的感性认识,以及对所学语言民族的时空观的了解等,从而使他们认知目的语文化,具有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意识,并初步感受到它们的差别。
(二)、培养文化意识,达到文化理解  
 如何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意识,语言教学界有不同的理论。有的理论认为学习目的语,重要的是排除母语的干扰,需让学习者建立全新的模式,学习文化知识,了解其前因后果,做出解释,众多理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有既保留了本族文化又容纳了异族文化并对双方文化有忽视理解的中间地带,从而说明了培养文化意识最终必须达到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而使自己不是以异族人的眼光看待目的语文化,从心理上认可其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的合理性,调整自我观念,达到文化理解,只有通过培养文化意识达到文化理解才能培养出真正跨文化交际的人才。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所接触的并非都是来自同一文化的人,因此我们还须做到不仅使自己拥有本族人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insider understanding of target culture);了解目的语的人和其它文化的人对母语文化的认识,使其拥有异族人对母语文化的认识(outsider understanding of native culture );而且还要了解其它文化的人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outsider understanding of target culture )。这样我们就能够突出英语的实际应用功能,保留和传播本国文化,尊重异国文化。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丰富文化信息,进行文化实践   
英语习语的意义有时很难从字面上看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加强对常用习语的导入,以免误解作者的原意。如在《大学英语》第二册第四单元My First Job 一话,“This was the last straw .I was very young : the prospect of working under a woman constituted the ultimate indignity.” “the last straw”源于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 .”本意是:压跨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转意指:终于使人忍无可忍的最后一事。通过这一文化因素的导入,学生们便能明白:尽管作者需要一份工作,但他最终还是拒绝了。 但是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文化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应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多交谈,多观察等方法与老师,同学,朋友与来自目的语文化的人和其它文化的人交流实现。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对民族文化探索的深入提供了各种文化信息来源和文化实践机会。在大学校园里,各高校也纷纷掀起口语热,设立了周末英语论坛,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演讲比赛,并聘请了外籍教师给学生们讲座,为学生们用英语进行交际提供了广阔的施展天地,此外我们还可利用科技来帮我们学语言,学文化,如上视听,视说课及多媒体外语软件的应用等。
(四)、小结        
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色是语言的精华。不同的文化传承,历史背景、背景条件,其习语也存在文化差异。而中国学生易以汉语思维来理解西方的习语,但中西习语不同,这就使得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习语存在着母语文化的干扰。要预防这种干扰,就应认识不同民族、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由上可见,在学习习语的过程中,文化障碍是我们语言交际中有待解决的大问题,但只要我们以文化知识为起点,以文化意识为桥梁,以文化理解为目的就能使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畅通无阻。

结束语

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语言的精华所在,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其各自悠久的历史,拥有大量的习语,但由于中英两个民族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英汉习语存在着文化差异。文总体概述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习语时,有过分依赖母语知识的倾向,其次,不了解英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从而导致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错。列出了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习语常犯的错误及原因,并阐述了英汉不同文化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过程的影响,同时提出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习语中该注意此类问题。最后总结提出避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习语易犯的错误的一些建议及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⑴梁镛,刘德章.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98
⑵黄景明.英语通俗习语精选[Z].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538-540
⑶汪福祥, 董娜.英语谚语精学本[M].上海:外文出版社 , 2004: 3-4
⑷青闰 ,张玲, 听泉.英语格言集锦[Z].青岛出版社,2001: 33-34
⑸钟玲.新编简明英语俚俗语手册[Z].知识出版社,2002: 1
⑹吴桂林,刘新.常用英语成语用法词典[Z].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7-10
⑺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1-3
⑻谢大任.精选英语谚语3000句[Z].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7:100
⑼盛绍裘 ,李永芳.英汉双解英语谚语词典[M]. 知识出版社,1987:74
⑽孙乔.新编简明英语习语手册[Z].北京:知识出版社,2002:136-137
⑾梁镛,刘德章.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100-101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中国中学生英语口语焦虑问题的教学策略(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