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中文摘要
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语言的精华所在,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其各自悠久的历史,拥有大量的习语,但由于中英两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文化意识差异,诸如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等方面所表达的意义存在着明显差异,英汉习语存在着文化差异。英汉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习语时,不理解其内涵;同时,又受母语文化的干扰,从而对英语习语的理解产生错误或偏差。要消除母语文化的干扰,正确理解、学习和应用英语习语,就需要在了解和掌握两个民族各不相同的文化渊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要学好英语习语应具备双重文化理解能力,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达到文化理解,同时还要不断丰富文化信息,进行文化实践。
关键词:英语习语;母语文化干扰;英语学习;文化差异
Abstract
English idioms is a special kind of language phenomenon and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t can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people’s culture.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have their respective long histories and a great deal of idioms. But such idioms differ a lot due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such as life styles, custom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 history backgrounds, etc. Therefore Chinese students have trouble in understanding English idioms because of not knowing their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their native culture.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transference so as to understand and use English idioms correctly, Chinese students should learn English idioms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both cultures. They should also try to develop good cultural sense and carry out cultural practices.
Key words: English idioms; negative transference of native culture; English learn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第一节 习语与文化的关系
(一)、定义习语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习语是从人民口语和经典著作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精华,是历代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瑰宝。习语是一个社会的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不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都要使用一定量的习语,能否正确使用习语往往是一个人语言水平的标志。“英语习语就其广义而言包括俗语、谚语、格言、俚语、成语等”[1](p98)。 “所谓俗语指的是流传于民间,较为通俗具有普遍真理意义的表达”[2](p538-540)如: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滚石不生苔);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众人拾柴火焰高);英语中的“proverbs”有更大的口头流传性,谚语可定义为: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词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Proverb《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定义为:A short well-known saying usu. in popular language”。[3](p3-4)如:A man is known by the company he keeps(观其交友,知其为人);All roads lead to Roman(条条道路通罗马);“格言可定义为:含存劝戒和教育意义的话,一般较为精练”。[4](p33-34)如:Life is like a buoy; nothing can make it sink(人生如一支浮标,任何风浪也无法使它沉默)。“俚语来源于英美日常闲谈和调侃的口语中,具有较强的语言表现力,感染力和生活情趣,是一些一般用于非正式场合的口语词或表达法”[5](p1)如:Say you! I never accept any money I had not earned by my own effort.----say you.(我从来不接受不是凭本事赚来的钱——听你胡说)。“所谓的英语成语是指公认的喻义成语(established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有些论述英语成语的著作把英语单词的习惯用法(idiomatic uses of words)也纳入英语成语的范畴,这种处理方法使得英语成语所包括的范围越发广泛”。[6](p7-10)如:bury the hatchet.(化干戈为玉帛)。
(二)、定义文化
“文化”的含义很广:《现代汉语词典》(1996)给“文化”所下的定义第一条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这一定义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泛指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另一方面又特指文学、艺术、科学等等”。[7](p1-3)
(三)、习语与文化的关系
作为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习语与文化的关系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样密不可分。我们知道,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发展上看语言与文化又互为条件,相互促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的底蕴。从语言中我们可以观察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 从文化上又可以解释语言现象.习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它的发生、发展同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因而内容繁杂,包罗万象,社会、历史、心理、民俗等各类社会现象都可以在习语中得到反映。通过习语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和风俗民情;同样,透过文化背景,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包含在习语中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此外:习语还是一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习语折射出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各国文化上的差异,在习语中都得以体现。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总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典籍文学作品、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等。现从三个方面来比较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及各自对习语造成的不同影响。
1、宗教信仰
作为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宗教文化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语言交际,英汉两个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必然会影响其语言行为。宗教引起的文化差异也可以在习语中体现出来。英国是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宗教在英国社会中起相当大的作用。《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影响深远,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而且是西方文化(包括英国文化)的重要支柱。我们知道许多习语源自《圣经》。例如:to put new wine in old bottles 出自《圣经·马太福音》中耶稣的告诫,带有明显的贬义,指的是强求思想僵化的人接受观念的“不明智”之举。另外。“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出自《圣经·约伯记》,形容某事件所引起的恐惧,相当于“令人毛骨悚然”。 英语国家文化传统的主体是基督教文化。"神"和"天"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指的是基督教的最高神话--上帝(God)。源于基督教的习语很多。如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说曹操,曹操到)。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同时也为汉语语言带来了梵语文化。汉语中出自佛教的习语不少,主要来自佛经译作。如“大吹法螺”一语即出自《金光明经.赞叹品》。类似的还有:“大慈大悲”、“不可思议”、“现身说法”等等。
综上所述,语言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
2、典籍和文学作品
英汉两种语言均有相当长的发展史和辉煌一时的文明。其间涌现了大量的典籍和文学作品,对两种语言中习语的形成及丰富有着不同的影响。
汉民族在其几千年的文字史上,语言的发展日臻完善与成熟,从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和先秦时期的文化到唐诗宋词和明清时期的小说,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著名典籍和文学作品,成为汉民族语言宝库中的精华,对汉语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汉语中的大量成语都来自古代丰富的文学作品。例如,“功亏一篑”一语即出自《尚书.旅獒》所载“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之句;“吹毛求疵”出自《韩非子.大体》中“不吹毛而求小疵”句;“开诚布公”是《三国志.蜀志.诸葛亮评传》中“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一句的缩略,等等。尽管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一些习语因为情境的变化而发生了变意变形的现象,但究其源,仍可在古籍中找到其出处。
3、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神话传说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包罗万象的朦胧认识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们的题材大都是关于神、英雄、爱情等方面的故事。这是中外神话传说中的相同之处。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