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1)

2013-12-08 01:35
导读:英语论文论文,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1)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摘要:随着“文化教学”的观念逐步深入和人们对英语教学

摘要:随着“文化教学”的观念逐步深入和人们对英语教学的认识提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列为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且更应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笔者试图通过分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教材,探讨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对学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对使用该教材的教师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文化教学  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人们对学习外语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今天,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已经不再局限于“交流工具”这一狭义的概念了。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学习一种外语除了要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应了解语言所反映的外国文化,以便能跨越文化障碍,得体有效地同外国人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文化教学”是指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本国文化、外国文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心态和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与世界意识,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较、参照、摄取、舍弃、合作、传播的能力。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的是积累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从90年代初起,“文化教学”的观念逐步渗透到JEFC和SEFC等教材中,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和教材编写者认识到语言和文化的紧密联系。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4,以下简称《标准》)则明确规定了英语教育应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目标,并且根据不同的级别列出了不同的目标描述。这是以往教学大纲中所没有的。《标准》对文化意识的重视也正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人才的外语素质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家所需要的是面向世界、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进行有目的的语言交际与文化交流的教学。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高中英语教学培养的是面向世界、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高中英语教材,作为中学生获取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的主渠道,对文化因素的体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重点分析编者如何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以下简称NSEFC)教材是如何渗透对学生文化意识素养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

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教材有关文化内容的渗透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2002)指出,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都是可以培养的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设置情景,进行跨文化知识介绍,在课外也应最大限度地创设英语文化氛围,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更好地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建立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和意识。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自 20 世纪初以来,许多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对文化进行界定或分类。根据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功能特点,文化可以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指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传递,可能引起偏差或误差的语言和非语言文化因素,包括问候、致谢、称呼、习语、委婉语和禁忌语 。根据克特茨和金(1999)对教材和文化关系的描述,教材中的文化可以分为母语文化、目标语文化和国际目标语文化(即非母语文化又非目标语文化,而是两者的变体,一种国际性的语言文化)。表 1 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 1-5 册中文化内容的分布。

表 1

从表 1 我们可以看到在 NSEFC 必修阶段的五个模块 25 个单元涉及到文化因素。这些包含文化内容的单元所涉及的话题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友谊、旅游、语言、地震、伟人、文物古迹、体育、音乐、文化、动物保护、节日、戏剧、科技、农业、卫生、幽默、主题公园等,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学生祖国文化和其他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

(一)阅读篇章中的文化渗透

NSEFC 教材中有着丰富的阅读材料,其中也包涵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这为教师开展跨文化教学创造了条件。实际上,英语阅读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学生面对的这套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聘请来自英、美、澳、加等国的外籍专家与中国的专家合作编写而成的。这种中西合作的模式不仅能切实地保证《标准》理念的贯彻,也使得教材不但能反映目的语国家及其他国家的文化,而且能尽量反映我国文化的民族特点,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教材中真实、地道的英语与学生所不熟悉的文化紧密相联。要充分理解所读材料的内容,不仅要具备足够的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宗教等。例如模块一第一单元 Friendship 的主阅读篇章摘自《安妮日记》,其中所描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直接造成了犹太人遭受迫害的悲惨命运,而究其根源则可追溯到遥远的宗教历史。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历史背景知识,就无法深切地体会战争曾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也无法理解安妮身上所焕发出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尽管身处险境却能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对友谊充满渴望,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人性充满信心。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教师教学用书中所提供的有关资料,对安妮的故事背景进行介绍,以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跨越阅读过程中的文化障碍,增加文化积累。

关于如何激发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NSEFC 中模块二第四单元 Body Language 阅读篇章中所展现出的场面非常具有代表性,文中描述了在上海浦东机场发生的一幕,作为接待人员的“你”被派往机场接待来自世界各地参加会议的人们,结果“你”会发现,他们会面时的神态和身势语各异,甚至还出现了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场面。编者以一种最直观却又不失幽默的方式将可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其通过对比,发现和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差异,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这种跨文化对比是文化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其目的就是通过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使学生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现代英语教师充当的多种角色(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