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错误类型及成因(1)(2)
2014-01-20 01:57
导读:2、篇章主题委婉暗示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中心思想模糊不清、模棱两可是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张在新等(1995:43)对包括英语专
2、篇章主题委婉暗示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中心思想模糊不清、模棱两可是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张在新等(1995:43)对包括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在内的200名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进行作文测试,结果发现59%的作文没有主题思想。蔡基刚对英汉文章中的中心思想句的明示与暗示按
议论文、评论或杂文及
记叙文四种体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论是:除英汉议论文中心思想句的处理上大体相似外,英文议论文明确提出主题思想的比例为90%左右,汉语议论文这种比例仅为60%左右,中文的文章总的来说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含蓄的,需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很少或几乎不用一个句子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外籍教师对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主题思想处理的评价是:主题不鲜明、观点模糊不清。中国学生英语作文的这种“主题不鲜明”、“重点不突出”现象或许与汉民族的文化心理与
哲学思想有某种关联。在中国某高校教授英语写作的外籍教师Ken Keobke(1995)反映,中国人看问题往往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出发,采取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所以写文章时爱搞平衡,既说优点,又说缺点;既指出好的一面,也指出坏的一面。何去何从要由读者自己做出选择,而不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因为只谈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会被认为走极端或不公允。这种不选择明确立场的做法在西方人看来则是缺乏主题思想,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James Mackillop (1982:40-41)认为英语及西方语言在价值判断上采用二分法,非此即彼,泾渭分明;而汉语在价值判断上则采用多分法,一分为二、非此即彼的选择中也存在模糊的灰色地带,即中间道路。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Ron Scollon (1991)将中国学生英语作文的这种委婉暗示主题现象归因于中西文化不同的‘自我’概念。西方强调个人的经历及主张,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和忠实于‘自我’。由于表达的焦点是个人的信仰及感受,作者当然会使用具体、明确的语句,直接、明了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但Scollon认为中国人的‘自我’概念即孔夫子的‘自我’概念以四种核心关系为基础:父母与孩子的亲情关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上下关系、长幼之间的差别关系及朋友之间的信任关系。‘自我’则迷失于这种相互交织的复杂关系之中。所以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我’处处被‘我们’--劳动人民、共产党、国家和其他名词所代替,因为突出显示‘自我’会给人以自高自大之感。
就大的背景而言,对中国社会影响较大的儒教、道教和佛教的哲学观都是讲究“悟性”和“言外之意”,而西方思维方式受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影响提倡逻辑推理。英汉这种不同的文化思维和民族心理对写作的影响不容忽视。总之汉英写作中主题思想的暗示与明示,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写作习惯,不同的读者期待,思维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
3、篇章策略“华而不实”
篇章策略(text strategy)是Enkvist(1975)提出的术语,指篇章生产者根据交际目的对组篇所作的总体决策和选择,是为一定的目的而对决策参数(decision parameters)所作的权衡。中国学生在英语作文中倾向于采用堆积和重复论断、引用典故和权威、套用成语和谚语的策略;而英语族人则强调使用数据和细节、引述个人和常人经历,运用成语、习语则采用掐头去尾、添枝加叶的推陈出新策略。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中国学生英语作文的交际效果大大减低。主要问题表现为多主观论断(assertion)而少事实论据(proof);多慷慨陈词而少逻辑推理;多成语典故而少个人创新。国内外学者在此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和探索。邓炎昌(1989:242)指出汉英说理性文章(如政论文、社论或讨论社会问题的文章)差异显著:英文以事实说话(let facts speak for themselves); 而汉语政论文则强调使用战斗性语言:we must(我们必须),we should /should not 我们应该/不该)等。而这却犯了英语论说文之大忌¾感情诉诸。英语的说理性论说文强调以理服人而弱化感情诉诸(rational rather than emotional),因为读者对所读的东西本来就心存疑虑,若他们感到作者是在激动昂扬的状态下抒发和宣泄个人情感,自然会排斥作者的观点。只有温和、理智和冷静的措词才令人信服。Rebecca Newfeld(1992) 注意到中国学生在写英语记叙文时,结尾因采用道德鞭策策略而拉得过长。相比之下,西方人认为并非任何事情都包括道德精神,而且见仁见智,各不相同,所以在结尾不惜笔墨反复阐述某种启示和教训属陈词滥调的冗余信息。杨晓荣(1993,71-72)在总结1993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四级统考(TEM4-93)作文阅卷时,发现我国学生英语作文带有共性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缺乏细节,作文中充斥假话、空话、大话、套话。文中堆砌口号、决心,而少用实例或自己的感受去论证观点。这种语篇策略的选取与文化界、思想界一度盛行的文革留下来的恶劣文风有一定关系。这恐怕也与过去中国
统计学不发达,或媒体报道透明度不高有关。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此外,Matalena(1983)通过研究中国学生L2(the second language)作文发现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充塞成语、谚语、文学典故及名言警句等,而使用这种策略的结果是使各部分之间在西方读者眼里互不相干,以致使整篇文章缺乏有机的逻辑联系。他认为中国学生使用的成语典故只起到装饰和使文章生动有趣的作用,引用本身不过是分散读者注意力的无关紧要的冗余信息而已。而中国的古今历代文人则以引用“圣人书辞”为自豪,很多人甚至认为只有这样才显得自己知识渊博;只有引用权威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更具说服力。中国学生语篇策略的这种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汉语写作传统的影响。
四、结语
本文从言内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两方面概述了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易犯的典型错误,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但笔者意在揭示这样一个道理:中国学生作文中所犯的错误并非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寻,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当然汉语言结构及汉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因素对我国学生英语写作可能带来的困难和不利影响只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种倾向,是相对而言的,并非绝对的。但对英语写作教学具有以下启示:
1、写作决不是单纯的词法、语法问题,也不是简单的框架结构、段落安排问题,而是交织着浓厚的社会文化观念的语言思维活动。
2、借用汉语思维进行英语写作,无论对英语水平高还是英语水平低的学生来说都是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脱离汉语思维而直接采用英语来组句谋篇,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引导他们如何通过排除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负迁移而充分发挥正迁移来促进英语写作水平的迅速提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3、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的某些错误并不是偶然和随意的,是汉语文化中与英语族人不同的修辞限制因素所致。这就要求写作教师,无论是英语本族语教师还是母语为汉语的英语教师,都应首先熟悉两种语言结构及文化的差异,并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在写作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意识。指出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差异,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不只拘泥于一词一句的正确,而更加注重文章的整体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1.Carson, J. G., and G. L. Nelson. 1994. Writing Groups: Cross - Cultural Issues[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3, no. 117-30.
2.Connor Ulla.1996.Contrastive Rhetoric[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New York.
3.Enkvist, N. E. 1978. Some Aspects of Applications of Text Linguistics[A]. In Text Linguistics Cognitiv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edited by V. Kohonen and N. E. Enkvist, 1-27.
4.Fowler, H. Ramsey. 1983. The Little, Brown Handbook[M], Little, Brown & Company Limited.
5.Kaplan, Robert. B. 1966.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A].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Language Learning [J] .16(1-2). 1-20.
6.Scollon, R., and S. B. K. Scollon. 1981. Narrative, Literacy, and Face in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M]. Norwood, NJ: Ablex.
7.徐振宗,1994《汉语写作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蔡基刚,2000《英汉写作对比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
9.刘辰诞,1999《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0.杨晓荣,1993,从答卷看教学-TEAM 4 -93作文阅卷手记[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11.杨玉晨,闻兆荣,1994,中国学生英文写作的句子类型及分析[J],现代外语,第1期。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