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顺应:成功翻译的关键(1)(2)
2014-04-11 01:05
导读:Jef.Verschueren把语境划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是由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三个方面组成的,并且他们互为依靠,在语言实体中密不可分
Jef.Verschueren把语境划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是由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三个方面组成的,并且他们互为依靠,在语言实体中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物理世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社交世界指的是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对语言使用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心理世界则是指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个性、情绪、愿望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语言语境也就是语言信息通道,即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语境因素而选择的各种语言手段,信道。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来表示:
顺应论认为,语境关系的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选择必须与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相顺应,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场景、特定社会规范与特定社区中对话语做出恰当的选择。图2中描写的三个世界的语境构成成分的各种因素需要靠语言使用者去激活,发挥其交际功用,否则交际的成功性势必会大打折扣。
三、语用顺应对成功翻译的解释力
翻译本质上就是一种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同时它也有一般交际的特点,译者和原文作者、译者和心理预测读者都可以构成双向交流的整体。其实,翻译活动的全过程也是一个连续不断要做出选择的过程,从“翻译什么东西”到“如何进行翻译操作”都要牵涉到一系列选择的问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常所看到的翻译材料是一个并不确定的语义开放系统,无论对于源文本意义的理解还是对于原文作者心理倾向的揣摩,都绝非是一个十分简单明了而又“当且仅当”的唯一选择。.例如“to beor not to be”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译者想要在两种语言的接受者之间追求完全相同的感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种所谓相同的感受也就只能是大致的、无限接近的,是一个持续不断努力做出“最佳”选择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译者若想通过翻译担负起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作用,就必须使自己的思维运作及翻译过程顺应于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双方的认知环境。在宏观上这种顺应可以包括不同文化的社会意识形态构成、历史渊源、经济模式、时代特点、地理特征、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在具体操作中则要顺应于语码和风格、顺应于语言构建成分、顺应于整个语篇结构。译者一旦选定了源文本,源文本就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选择,接受这位译者的一切显性特征和潜质:其驾驭这两种语言并在这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的能力,其语义解读,其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其顺应意向选择,其迎合何种心理目标读者的选择等。同时称职的译者也决不应该在这一过程中随意地、无所根据地胡乱选择,他们总要力求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极尽所能地去理解,揣摩源文本中所提供的一切信息,在翻译过程的各个层面对源文本做出自认为“最佳”的意义理解选择,并且在心目中有了一定顺应倾向的状态中做选择,而这种选择就完全是为了顺应,顺应语言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有意识地顺应交际语境、语言结构。等值翻译和顺应论支持的翻译理论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追求是一维的。不妨说,成功的翻译就一定要在翻译的效果上与等值翻译、语用顺应翻译、顺应交际理论的追求目标一致,成功的等值翻译是和顺应交际相统一的,顺应的交际论对于成功的翻译具有总纲上的目标指导性。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语用顺应论一经发布就被很多有兴趣于翻译研究的学者应用于解决翻译问题,可以说,成功的等值翻译,顺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往往就是译者在面对选择时,明确翻译目的,综合顺应层面,权衡翻译策略技巧而最终做出的最佳选择。宋志平甚至还对顺应性翻译活动的过程及模式做出了具体的描述:解读原语文本,选择意义——对所选择意义用目的语表述时,面临多种表达策略和技巧的选择——明确翻译目的,选择顺应的对象或层面——选择相应的策略技巧,实现相应的顺应。马霞则从口译的特点出发提供了动态语境与口译语言选择之间的顺应关系流程图:
翻译语境发生变化,译者就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方法,从而产生新的译文形式,所以翻译是一个不断调整顺应、做出适当选择的过程,并不存在所谓唯一的或标准的译文。成功的译作、理想的等值翻译,就必须是综合考虑各种顺应语境的结果。下面的一个翻译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好的译作,理想的等值翻译。例如:
例(6)毛主席问陈妻:“你们俩感情好不好?”陈妻答:“好。”主席听了很高兴。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长辈或者上司询问年龄、婚姻、家庭生活等个人问题,往往是一种关心的表示。但在西方,这类问题却属于个人隐私,外人不好过问。译者正是综合考虑了这些语境特征,采取了间接、模糊的方法去迎合、顺应西方读者的期待,给出了下面的译文:
Chairman Mao talked with Chen’s wife.He waspleased to know that they had a happy home life.
模糊的策略常常是进行适当顺应的技巧之一。又如:《螽斯》原诗(附汉语拼音)和三首译诗(标记为A译、B译、C译分别为许渊冲、汪榕培,任秀桦及赵彦春译文)。
例(7)螽斯羽zhongsi yu,诜诜兮shenshen xi,宜尔子孙yi er zisun,振振兮zhenzhen xi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螽斯羽zhongsi yu,薨薨兮honghong xi,宜尔子孙yi er zisun,绳绳兮shengshengxi
螽斯羽zhongsi yu,揖揖兮yiyi xi,宜尔子孙yier zisun,蛰蛰兮zhezhe xi
这里A、B、C三种不同译文的出现正是考虑到古诗文的语言过于
哲学化,不够具体的特点而运用了模糊的策略进行顺应的一个例子。
另外,反译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例(8)He acted immediately.他没犹豫。(Posi-tive versus negative)
例(9)Mattie’s hand was underneath,and Etankept his clasped on it a moment longer than was neces-sary.马蒂手在下,伊顿把它握住,没有立刻就放。(吕淑湘译)(Positive veISUS negative)
例(10)1 wilI never live under the same roof withhim.我决不和他住一幢楼。(Part versus whole)
例(11)You wanted blood,you get it.你不要太平,你办到了。(Concrete versus abstract)
前面之所以说例(1)至例(5)是成功到等值翻译的例子,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来分析,他们也是很好地顺应了两种文化语境。例(1)把“中国的解放前”顺应成了“before 1949”,既照顾了不太了解中国历史的人又顺应物理世界语境;例(2)从音韵方面考虑也是一种成功顺应物理世界语境的一个不错的例子;例(3)把“阿弥陀佛”翻译成了“Holy name!”成功地顺应了心理世界语境,因为宗教信仰是一种心理存在;例(4)把“lioness”翻译成“母老虎”;例(5)把“a game of cricket”翻译成了“吃饭睡觉”,正是对于社交世界语境的良好顺应。这又似乎让人感觉到语境最为重要,其实不是这么简单,笔者坚持认为顺应最重要,因为语境是一种客观存在,可以说与译者的成功翻译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直接,而译者有能力察觉到这种存在并能够进行恰当地顺应则更为关键。例(6)、例(7)通过模糊策略的应用分别对于社交世界语境和进行了恰当的顺应;例(8)、例(9)、例(10)、例(11)是通过反译策略的应用分别顺应了物理世界语境、社交世界语境、社交世界语境和心理世界语境。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四、结语
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之所以会出现文章开头的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甚至扭曲中国文化的乱译,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一活动的跨文化性。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必须做到从语言顺应性的特点出发,根据实际的语言使用语境在两种文化之间,对原文语言使用者与译文语言使用者所反映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的差异做出恰当的顺应。而成熟的、可反复多次使用的操作流程和可选策略或经验总结无疑是通向这一境界的捷径。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王富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