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通过展示几个误译的例子,首先指出这种现象可能引起的对一种文化形象的歪曲和负面影响;其次借助于成功的等值翻译和语用顺应翻译示例,强调了顺应在成功翻译中的重要性;最后,在结合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具体的顺应翻译操作提供了可选流程和技巧。
关键词:语用;顺应;翻译流程;技巧
2006年10月17日的《参考消息》登载了一篇《北京着手纠正“自创英文”》的报道,文中提到的公共场合英文指示牌让人啼笑皆非,专门发放给外国人的英文说明书、旅游手册、地图、国际航班上的双语杂志,以及中国餐馆菜单上的英文翻译经常让外国人看得一头雾水。比如:北京国际机场紧急出口上标有“平时禁止入内”的牌子,对照英文却写成了“No entry on peacetime!”(和平时期禁止入内!);在北京交通要道长安街上,一块警告行人注意路滑的牌子却翻译成“Tb Take Notice of Safe;The Slip-pery are Very Crafty”(要注意保险箱;那些滑的是非常狡猾的);一些菜单把“铁板牛肉”、“宫保鸡丁”、“生鱼片”分别翻译成了“Corrugated iron beef”(有皱纹的铁牛肉)、“Government abuse chicken”(政府虐待鸡)和“Chop the strange fish”(砍那陌生的鱼)。其实这种翻译所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令人啼笑皆非,它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文化冲突,甚至损害一个民族的文化形象。这种现象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翻译标准的关注。很显然,它既背离了尤金·奈达强调的两种语言的接受者的大致相同感受的翻译标准,也没有在两种语境之间做出适当的顺应。
一、“等值翻译”与“语用等值”
根据西方翻译理论史,“等值”的翻译思想是在18世纪中叶开始显露端倪并一直持续到19世纪的。1953年,前苏联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正式从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了“翻译等值”的理论。他认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的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的整体中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整的表达出来的过程。1965年,英国的卡特福德提出了篇章等值的概念。他认为翻译就是用一种等值的译语的篇章材料来替换原语的篇章材料的过程。尤金·奈达则提出了“动态等值”(后称“功能等值”)的翻译理论。他强调的是两种语言的接受者大致相同的感受,“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effect”“in terms of the degree t0 which the receptors of themessage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s in thesource language.This response can never be identical.for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settings are too different.but there should be a high degree of equivalence of re-sponse,or the translation will have failed to accomplishits purpose”。纽马克则认为,翻译等值之类的论题要么理论化太强,要么随机化太强,应当摒弃。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20世纪80年代开始,尤金·奈达、纽马克、费道罗夫和卡特福德等所持有的翻译等值观被许多学者相继引入。其中,金隄成了尤金·奈达翻译理论的忠实捍卫者,并著有《等效翻译探索》一书,其中采用了大量实例,系统地对翻译等值理论的金隄版理解作了阐述。他说:“如果我们不要求绝对化的等同,也不孤立看效果,而把‘等效’理解为‘在可能范围内最接近原著的效果’,那么显然这是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和方针。”
何自然还进一步区分了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前者指的是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后者则是只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比如说,在准确理解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原文提供的语境,译者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领会原著,故译文不一定要拘泥于原文,而是顺从读者的文化习惯,变洋为土,使他们乐于接受;或强调以原文精髓为目的,译文力求体现原著的风格与文化背景,让读者领会异域的风土人情,增长见识。这在实际操作中不乏好的例子。
例(1)解放前,人们过着极为悲惨的生活。Be-fore 1949,Chinese people led a very miserable life.
例(2)I love my love with an E,because she’senticing;I hate her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gaged:I took her to the sign of the exquisite.and trea-ted her with an elopement;her name’s Emily.and shelives in the East.
我爱我的爱人为了一个E,因为她是Enticing(迷人的),我恨我的爱人为了一个E,因为她是En-gaged(订了婚了)。我用我的爱人象征Exquisite(美妙),我劝我的爱人从事Elopement(私奔),她的名字是Emily(爱弥丽),她的住处在East(东方)。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例(3)……(湘云笑道):“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厄’去。阿弥陀佛,那时才现在我眼里呢!”说得宝玉一笑,湘云忙回身跑了。
‘I shall never be a match for you as tong as Ilive.’Xiang-yun said to Dai-vu with a disarmingsmile.‘All I can thay ith that I hope you malty a lith-ping huthband.tho that you have“ithee-withee”“ithee-withee”in your earth every minute of the day.Ah.Holy Name!I think I can thee that blethed day al-ready before my eyeth!’
Bao-yu could not help laughing;but Xiang-yun had already turned and fled.
例(4)I think he was married and had a lioness athome.我以为他已经结婚了,家里的太太还是只母老虎呢!
例(5)It is as significant as a game nf cricket.这件事如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
毋庸多言,这些例子之所以通常被视为成功的翻译,主要是因为他们体现了功能等值的翻译标准要求。
二、语用顺应论
Jef.Verschueren认为人类对于语言的使用就是“不断地做出语言选择,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是出于语言内部原因还是语言外部原因”。这种语言选择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选择发生在语言结构的任何一个层面,从语音、语调到语法结构的选择,从语码到语篇的选择;二是语言使用者做出的选择不仅包括语言形式的选择,还包括语言策略的选择,而且选用语言策略时所表现的风格或语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形式的选择;三是语言使用者所做出的选择是在意识的不同程度下做出的;四是选择发生在语言产生和语言理解两个方面,即在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都要做出选择;五是语言使用者没有权利在选择或者不选择之间做出决断,因为语言使用者一旦进入语言使用过程,也就只能选择心目中最适合的和最需要的来进行交际;六是可供语言使用者选择的语言手段以及策略不是机会等同的,因为所选择的具体语言手段和材料要受到认知、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制约;七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手段和策略上所做出的不同选择会导致和它相关的其他语言或者非语言因素有所变化。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Jef.Verschueren进一步指出,交际中的选择过程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是因为这种“选择”基于语言的三个基本特点:变异性(variability),即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并且可供选择的范围并不是一成不变、永久的,相反,其选择范围随时变动;商讨性(negotiability),即所有的选择不是机械的,或者严格按照形式一功能关系做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之上完成的;顺应性(adaptability),即能够让其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有策略地进行选择,从而满足交际需要。并且语言使用中的顺应性特征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对交际过程进行描写和理解,它们分别是:语境关系顺应(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结构客体顺应(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顺应的动态性(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出程度(salience of the adapta-bility),这四者之间并非互不相关,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语境关系顺应指的是语言的选择应该与交际语境顺应,结构客体顺应指的是语言各层次的结构和结构组成原则,动态顺应指的是顺应过程的特征,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主要讨论顺应过程是如何完成的。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王富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