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文摘要:音译与一般翻译不同,它保留源语读音而不传达源语意义。音译词在汉译英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它创造了一种陌生的形式.使读者免受译语文化的干扰,再通过解释或注释等补偿手段,向译语读者输入源语文化信息。这是汉语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效方法。然而,在译语文化中,音译词的作用是双重的。在保留和传播汉语文化的同时,它又对这个过程有所限制。在汉语文化传播过程中,必须谨慎使用音译词。
论文关键词:音译;源语文化;译语文化;文化传播
音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它是指用译语的文字保留源语文字读音的方法。如用汉字“帕金森”来模拟英语单词Parkinson的读音,用Peking或拼音Beijing来表示“北京”等。从译意的角度来说,音译并不是一种翻译,而是对语音的简单模仿。但音译却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音译词大量存在于翻译文本中,许多词已经成为一些语言的一部分。
翻译是汉语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近百年来,中外学者纷纷将汉语文本译成英语和其他语言,汉语文化也随之流传。然而,由于语言、文化以及政治、经济等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文化传播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如何让目标文化接受汉语文化,如何避免译文中的汉语文化丧失自身特色,已成为一个难题。
音译是一种偏向于源语文化的翻译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尤其受某些译者的偏爱。因此,音译词在许多汉译外的文本中已屡见不鲜。不过,音译词的作用并不是单方面的。运用音译手段传播汉语文化之前,需要对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文将以汉译英为例,对汉语音译词进行介绍和分析,揭示它们在汉语文化传播中所起的双重作用。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一、汉译英文本中的五类音译词
在翻译理论研究领域,音译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我国很早以前就有关于音译的论述。早在唐代,玄奘就提出了著名的“五不翻”(多含义不翻、秘密不翻、尊重不翻、顺古不翻、此方无不翻)。这是早期对音译的适用范围较为系统的归纳。
在近年来的汉译英活动中,译者(尤其是中国译者)有意大量使用音译词,希望借此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特有”的文化。其应用范围大大超过了人名和地名的限制。虽然现在还不能判定这种努力是否取得成功,但是使用音译词进行文化传播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目前我国译界对于音译的理论探讨,大多集中在“人名,地名”两方面。这两类专有名词的确是音译词的主体,却不能代表整个音译现象。
笔者认为,音译词至少有五类,除了人名和地名,还有物名、称谓语、文化习俗语三类。
(1)人名:对于汉语人名的翻译,音译居多。以前译者根据汉语读音翻译,如“李白”翻译为“LiPo”;目前以汉语拼音翻译为主,“李白”译为“IiBai”,“冰心”译为“BingXin”,“惜春”译为“XiChun”等。
(2)地名:地名和人名同属于专有名词,翻译方法也相同。以长江为例,从前是根据它另一个名字“扬子江”译为“YangtzeRiver”,现在也改用拼音“ChangjiangRiver”。
(3)物名:张培基先生在翻译老舍的“想北平”一文时,用拼音加注的形式翻译“牌楼”为Pailou(decoratedarchway)],目的是为了体现中国建筑与其他国家类似建筑的区别。在英文中已经有许多表示汉语文化圈里特有事物的音译词,像“豆腐”(doufu)乃至“麻婆豆腐”(mapodoufu)等等。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