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总结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特点,探讨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进行外语教学的三种教学新模式:情境教学模式、演示型课堂学模式、网络交互式教学模式,以及这三种教学新模式为高职外语教学带来的变化。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多媒体 高职外语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
网络通信技术的日益普及,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最新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在语言教学界迅速流行,并显示出空前的活力。目前,国内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MC人LL)在理论和技术上都已进人实际发展期,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学院开始探索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作为理想的认知工具进行高职外语教学改革。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教学理论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曾受到三种教学理论的影响,即形成于20世纪初的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60年代初,认知主义魂笋习理论(。09-nitive learning theory)问世,并逐渐在教学领域扩大影响;90年代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西方流行,并传人我国。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Yi-aget)的“发生认识论”,这一理论较好地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阐明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因素等等,皮亚杰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5-R(刺激一反应)公式,提出了S-(AT)-R公式,即一定的刺激(stimulus)被个体同化(assimilate)于认知结构(tex-tune)之中,才能对刺激作出反应((response)根据这个公式,他认为,人的活动是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但这种反应不同于动物的本能反应,而是受认知结构支配的智慧活动。人类就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木过程,即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吸纳进来并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因而它是对原有认知结构的扩充;顺应则是指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而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致使认知结构自身发生重组与改造,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所以它是对原有认知结构的改变。随着同化和顺应的循环,于是就形成了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过程,也就是所谓的知识的建构过程。由此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的扩充,是量的变化,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改变,是质的变化。认知个体就是通过“适应(adaptation)"(包括“同化”与“顺应”使这两种形式达到相对“平衡(equilibration)" o“平衡”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它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由较低水平的“平衡”持续不断地向较高水平的“平衡”发展。个体的认知结构就是在“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丰r’},提高和发展(Piaget,1972)。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