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潮州英歌的文化功能探讨(1)(2)
2015-09-17 01:15
导读:以前,在潮汕地区,到了农事活动的时候,为了祭祀神灵,祈求神灵保佑,就会有英歌舞的表演;春节期间的英歌舞活动啊,秋收后的庆功或者祭祀民俗活
以前,在潮汕地区,到了农事活动的时候,为了祭祀神灵,祈求神灵保佑,就会有英歌舞的表演;春节期间的英歌舞活动啊,秋收后的庆功或者祭祀民俗活动,英歌舞也是保留的节目。而现在,英歌舞从以前祈求神灵保佑的仪式变成了庆祝喜事的活动。
(二)英歌舞的变迁
英歌舞作为一种地方特色文化,具有文化的最基本特征,即时刻都在变迁之间。这一民俗文化活动自创立以来的400多年时间里,在潮汕大地蓬勃发展,并形成四个相对集中的中心:潮阳、潮安、揭阳和普宁。并表现与
政治和地域经济发展存在某种联系的状况。政治环境适合于活动的开展,英歌就能大规模地开展,反之,几近绝迹。文革期间就是最好的例子。经济发展了,能为这样大规模的活动提供庞大的经费,活动就能大规模开展,并有所创新。
近年随着潮安县域经济的发展,潮安县城“文里英歌队”游行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并有所创新。随着潮州文化名城建设的发展,每年都举行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动,在这些民俗文化活动中,都有“潮安县文里英歌队”的表演,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当然也促进了英歌这一特色民俗文化的发展。
英歌向来都是在“妈祖文化”理念下开展活动的,而传承至潮州的英歌却转化为以“善堂文化”为中心的理念下去开展活动的。潮州的“善堂”供奉的是“宋大峰”祖师相,它与其他信仰有很大的不同,潮州的“善堂”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与众不同的六大特色:1.奉行以善为乐的博爱精神;2.结合民间信仰大兴善风;3.佛、儒、道三教合一;4.丰富多彩的古建筑术;5.在全国的救济组织中独树一帜;6.是潮汕与海外同胞联络的桥梁。
植根于潮安县庵埠镇的英歌有所创新,这是必然的,也符合文化传播的特点。今天的潮州英歌,是经过历代演变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政策引向深入以来,潮汕文化艺术部门通过做了深入发掘、精心整理、继承发展、推陈出新的工作而使其展现灿然貌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潮 州英歌的阵容结构
英歌舞的分类有很多种方法,一般的是以英歌舞蹈节奏的板式来划分的。按舞蹈节奏来划分的话,英歌舞主要有三大家族,有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快板英歌。慢板英歌节奏比较慢,带有古典宫廷式的特色。中板的话它的锣鼓敲击法就简单一点,体现“力”和“势”的艺术美,比较潇洒,典型的就是排字英歌。快板的话就是比其他两种的节奏更加疾速,更加勇猛,鼓点紧凑,阵势的开合,动作的起伏,气氛比较热烈。
英歌舞的队形一般是两列,人数一致,这样一来就有利于游行的时候保持队伍的整齐。同时,这两列队伍还能随时变化成各种对称或者不对称的阵形。潮州英歌的表演过程大置可分为三个部分:
(1)前棚
前棚,即英歌队伍整体组织中的前头部分,也是英歌队的主体部分,大规模由108名年青力壮的男子汉,化装为梁山泊起义部队的主力军的英雄好汉组成,小型的由24人组成,一般由36人组成,俗称36天罡。皆武士装,其领头两人为指挥,即“头槌”与“二槌”,“头槌”多为红面红须,装扮成为梁山人物秦明或关胜,以及黑面黑须装扮成为梁山人物黑旋风李逵。和尚打扮的是鲁智深或武松。其中还有两个男扮女装的为孙二娘和顾大嫂。其他人物有九纹龙史进、猎户解珍等。
整个队伍中的2/3的人手握两节木棒,每节长尺余,敲击起舞,通过刚劲有力的舞蹈表演,表现英雄事迹。1/3的人,手拿小鼓槌棒,敲打起舞,助威前进。另外,队伍中必有一人扮时迁,手执布制长蛇,穿梭腾跃,调整队形,交流舞姿动作和舞蹈图形信息,前棚舞蹈队伍表演时,敲击着木棒和小鼓,伴随着“冬冬喳,冬冬喳,冬冬喳”的英歌锣鼓节奏,紧凑速齐地以优美的舞姿,演出各式各样的舞蹈动作和编演表现攻城战阵的舞图形。威武壮观,具有强烈的感人艺术魅力,给观众以振奋昂扬的感受,激发人们扮英雄、学英雄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2)中棚
中棚的演出节目,主要是表演一些剧性较强、娱乐气氛浓郁的传统曲艺节目。其传统的完整表演节目有13个,都是以民间趣闻轶事为题材进行艺术加工编演的:第一是“佛公佛母”,由两位扮演者头戴弥勒佛面具,手执葵扇,手舞足蹈,笑容可掬地招呼观众,为中棚队伍开路,以示吉祥;第二是“洗耳恭听扬佛”,一至几人扮演和尚,手执佛尘说唱前进。唱词内容多宣扬佛教教义,宣扬因果报应;第三是否“牵猪蕸“,表演民间配种员的生计,属趣味性节目;第四层是”双摇鼓”,表演民间摇鼓货郎下乡做小日甚一日杂生意,属闹剧;第五是“农夫扶犁下地“,则反映农民一年四季劳动生活艰辛的表演唱;第六是“徐大江拖车”,取材民间传闻,反映的是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困苦处境;第七是“钓鱼”,属反映鱼人生活情趣的说唱节目;第八是“桃花过渡”。传统的斗畲歌方式,取材民间男耕女织的说唱节目;第十是“和尚戏尼姑”。属低级趣味的闹剧;第十一是“闹花灯”。由男女若干人手擎花灯,边舞边唱的娱乐性节目;第十二是“妇女卖艺”,是反映民间艺人生活的表演唱;第十三是“京城会”,是取材于民间故事的喜剧性节目。中棚十三个节目,内容丰富,需要众多的技艺双全的人才扮演。一般情况下,比较难齐全地表演全部节目,便有选择地表演其中若干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