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2)
2015-10-03 01:45
导读:2.相同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示不同的意义和功能,直译过来会令读者费解的,这个时候可采取直译兼意译的方法。 例3:After the compositio
2.相同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示不同的意义和功能,直译过来会令读者费解的,这个时候可采取直译兼意译的方法。
例3:After the composition competition, we all patted Tom on the back.
此例只是在例3的基础上做了些改动,但却会对我们的翻译方法产生大的影响。上文中已经提到:“拍某人的背”在英语国家特定的表示对某人的祝贺,但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却可能有不同的涵义。在没有上下文语境的情况下,如果直接翻译过来中国的读者可能会不知所云或者产生误解,这个时候就需要译者改变策略,使用意译的方法了。故此例笔者认为可意译为:“作文竞赛结束后,我们都拍了拍汤姆的背向他表示祝贺。”
(三)如果某种非言语行为只在一种民族文化中存在,可以采取直译加注或者是意译的方法。
例4:The young girl thumbed her way to the passing cars。
一些国家的人们通常有搭便车履行的习惯,通常他们会用上例中的手势:“竖起的拇指”向路过的车辆挥摆表示想要搭个便车,如果是刚巧碰到和他们同一方向的人就会带上他们。但是在中国,同样的想法缺不用相同的手势,故在路边用“竖起的拇指”对过往车辆挥摆以表示要搭便车是属于说英语国家一种特有的非言语行为,中国的读者不易理解其特殊意义和功能,因此翻译时要将这层意义采取意译或直译加注的方法解释清楚,否则可能造成读者的误解。故上例可译为:“那个年轻姑娘站在路边向过往的汽车摆动着竖起的拇指表示要搭车。”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非言语行为是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言语行为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在翻译过程应对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对待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应根据不同的语境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本文试以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为基础,以实现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为目标,对不同文化、不同语境下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对非言语行为学习及其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参考文献
[1] Edward Hall,The Silent Language [M]Oxford University, 1959
[2] R, A, Hudson, Sociolinguistics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