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理论和方法初探(1)

2016-03-17 01:02
导读:英语论文论文,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理论和方法初探(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提 要 :听力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听
提 要 :听力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之一,其意义和价值日显突出。为了加强对听力教学的理解和提高听力教学质量,本文将从理论上探讨英语听力的基本要素,分析英语听力理解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并提出常见的听力教学策略。 关键词 : 听力理解、构成要素、制约因素、教学策略 一. 前言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不是语音、词汇、语法的简单合成。听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力理解作为语言的基本技能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据美国外语教学法专家 W.M. Rivers 和 U.M. Temperly 统计 , 人们进行社会实践的语言文字使用中,有 45% 是通过听来完成的。 Rivers 还指出:“讲话自身不能构成焦急,除非讲话内容被另一个人所理解”,“因此,如果要达到交际这一(教学)目的,教授口语的理解是头等重要的事情”。 Wilga 曾指出:“在所有的交际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听懂别人说话的能力。” 21 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智力的人才竞争的时代,尤其是中国加入 WTO 后,社会对外语人才(尤其是英语人才)的需求更加急剧上升。 2001 年 7 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基础教育改革目标,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重点是改变过去英语教学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的讲解,忽视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 我们认为,语言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获得大量的可理解输入来实现的,而听是获得可理解语言输入的最重要的渠道。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对听力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和高考听力测试的全面实施,广大中学英语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听力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符合教学规律的听力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听力教学的效果,使听力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发挥起应有的作用。 二. 听力的基本构成要素 《英语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学强调语言的交际性,而听力理解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首要方面。语言学家 R. Lado 说:“听力理解就是对交际状态中的语言信号成分的认知控制” 。听力理解过程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 decoding process ),而是一种解码与意义重构的有机结合。听力不仅是听觉器官的活动,它还包含辨音能力等多种能力。 1. 辨音 辨音是听力理解的第一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听觉器官能准确地接收到语音信号(语音、语调和音质等) —— 正常的听觉器官是物质前提;二是头脑中要有与英语词汇意义对应的模型存储;三是要能迅速将所听信息与大脑储存的图式( schema )相联系。对词汇的熟练与否直接影响音与义联系的速度。 研究表明,听者先接受原始话语并将其意象储入短期记忆,组成各种成分,辨识其内容及功能或目的,随之再将这些组成一体形成连贯的语言材料。然后将重构的意义而非原有形式在长期记忆中保留。言语听辨过程是图式与输入信息或声学信号相互作用、相互匹配的过程。 2. 语法和逻辑知识 在听力理解中,单有辨音能力是不够的。要对连续语流进行同步释义和反应,还必须具备依照语法和逻辑知识识别句中词语间逻辑关系的能力。语法和逻辑知识是正确理解和判断的必要条件。例如,当听到 /hiz red oe buk/ 这一串语音信息时,正确的理解是 He has read the book ,而不会理解为 He is red the book 。做出这种正确判断的不是辨音能力,而是语法和逻辑认定能力参与了对语音信息的判断。这种判断是一种直觉反映,是一种语感。有研究表明,人在听力活动中的辨音能力和逻辑认定能力与心理上的定向准备状况有关。当能预知将要听到的信息范围时,头脑中该范围的知识储备无意中被 “激活”( actuating )。一般而言,一个人预测信息范围的能力越强,他的听力理解就越好。如同听懂每个单词不一定听懂整个句子一样,听懂每个句子不一定听懂整个段落,听懂每个段落并不意味着理解语篇。语言学家 G. Brown 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a. John was in the bus on his way to school. b. He was worried about controlling the maths class. c. The teacher should not have asked him to do it. d. It was not a proper part of the janitor’s job. 在理解这样一个语篇时,听者需要随着语篇的发展对自己的理解不断做出调整。当我们听到第一个句子是,一般会认为 John 是个学生,但第二个句子则告诉我们这一理解是错误的,因为从第二句话所描述的职责来看, John 应该是教师。但第三个句子的出现有推翻了这一理解,使我们有回到了最初的理解,即 John 是一名学生,直到最后一句话的出现我们才知道 John 原来是学校的勤杂工。 3. 意象思维 意象思维指的是从表象中提炼意象,用意象反映表象的实质,是一种综合理解能力的表现。它既有赖于一个人的语言基础,又有赖于一个人的知识面和灵敏度。听力理解中的意象思维指的是根据听音材料中的词语、句子或语篇,经分析、综合,进行判断、推理的认识活动过程。统计数据表明,如果缺乏意象思维能力,缺乏基于听力材料所描述的意境进行综合、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即使克服了听力过程中的词汇、语境等障碍,依然难在听力测试中取得理想成绩。 4. 听力习惯 在听力过程中,不同的听力习惯会导致不同的听的效果。良好的听力习惯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心平气和。它要求听者集中心智,排除杂念,将思维调整到最佳状态;二是速记习惯。它要求听者边听边将所或重要信息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速记,以免遗漏;三是弃“前”保“后”原则,即如果漏掉某题后,应暂时跳过而让思维随听力材料继续,不能够为了一题而放弃后面内容。 5. 综合方面 听力过程受许多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包括: 1 )文化背景知识,即对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民族、地理、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的了解; 2 )信息量的掌握程度和知识面的宽窄,即对基本常识和其它学科方面知识的了解; 3 )心理因素,即情意、情感和意志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英语听力的制约因素 听力(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包含人的听觉力以及能达到理解程度的各种人知能力。英国语言学家将整个听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声音进入听觉储存阶段( The sounds go into a sensory store );第二阶段为短期记忆处理信息阶段( Processing of the information by the short term memory );第三阶段是把理解了的信息转入长期记忆阶段( Transferring the information to the long term memory for later use )。 英语中有句谚语:“关键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在于你是怎样说的。”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制约听力理解的主要因素有: 1 . 语音解码 语音解码的自动性是听力理解的关键。听与阅读不同,现实交际或听力理解中,听者不能重复,只有靠自己一次性的语音解码能力。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对《新目标》英语教学策略的探索
上一篇:让学生走上学习的舞台(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