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歌曲与英语语言学习(1)(2)
2017-02-04 01:16
导读:一、教学中运用英文歌曲的理论依据 (一)运用英文歌曲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1.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学生的心理特征是由形象思维
一、教学中运用英文歌曲的理论依据
(一)运用英文歌曲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1.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学生的心理特征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抽象思维依靠形象思维支持的。(胡蓉,P210,1998)他们喜欢直观、形象,让他们枯燥地背诵英语单词,犹如把他们捆绑起来,学生能情绪高涨吗?而采用听、唱英文歌曲的教学手段,将语言与情境结合,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在获得愉悦的同时,更激活了学习的心理内驱力,使大脑充满生机和活力。
2.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获得知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将英文歌曲引入教学正符合从感知到理解的认识规律。(胡蓉,P211,1998)它把语言知识融合于有趣的歌词中,将知识与趣味、抽象与形象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知识和形象材料;用旋律为学生架起了由感性认识通往理性认识的桥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浓厚的兴趣;在听、唱英文歌曲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巩固。
(二)运用英文歌曲符合生理学和心理学原理
1.符合生理学原理。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是音乐的脑、感情的脑。听、唱英文歌曲可陶冶学生的情绪,刺激大脑,激活右脑神经,引起高度兴奋,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感。与此同时又可激活主管抽象思维和语言的左脑,使其兴奋。这样左右脑交替兴奋,不仅使思维与语言引起共振,使口语通畅、自然,而且可以大大开发大脑的潜力。(曹理、何工,P156,1996)
2.符合认知心理学原理。认知心理学主张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景中操练外语,那种无意义的模仿记忆、不理解而过多的死记硬背都是不可取的。听、唱英文歌曲,就为学生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调动起高度的学习动机,激发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奋点,使其迸发出潜在的能量,这就为学生轻轻松松接受知识奠定了心理基础。(曹理、何工,P157,1996)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二、英文歌曲的具体运用
英文歌曲教学,可以把所教英语知识或当天所学的英语单词、句子,填入乐曲中。乐曲有新曲,有旧调。用什么样的曲调,视内容而定,灵活机动。各乐曲的旋律应简单易学且为学生所熟悉。 教学中在什么情境下运用英文歌曲,运用什么样的英文歌曲,这都是有讲究的。
1.导入新课。唱英文歌曲能巧妙自然地引出新授课内容。把确定的教学目标,需要学生掌握的单词、句子配入学生熟悉的曲调,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有些新鲜,在轻轻松松中掌握了新知识。例如教句型“Who's the boy girl”,先将其套入“Hello Who are you”的曲子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演唱中感知,直到熟练。这样在优美的旋律和和谐的氛围中把学生带入英语知识的殿堂。直至授课结束时,学生还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情绪仍然是那么兴奋、激昂,嘴里哼唱不止,体验了学英语的快乐。
2.复习旧课。复习旧知识更是学生大唱英文歌曲的好时机。一曲曲优美、熟悉的旋律,把学生带入到以往的日日夜夜,引发他们美好的回忆,曾经学过的单词、句子如潺潺的溪水汨汨流出。在这种情境氛围中,那些先前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
3.调节情绪。每节课上课前或下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精神状态,让学生唱英文歌曲或用录音机播放英文歌曲。唱英文歌曲能将学生课上的动作变成音乐声中有规律的动作。这样,上课前唱能使学生从下课10分钟的活动中迅速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课中唱英文歌曲能消除学生的厌倦、疲惫心理,提高学习效率;下课前唱能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结束一节课的紧张学习,为转入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精神上的准备。
4.调整注意力。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特点。采用听、唱英文歌曲的教学手段,将语言与音乐情境结合,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们随着歌曲的旋律,耳中听、口中唱、脑中想,各种感官协调并用,既放松肢体,又舒缓脑力,从而精神振奋、兴味盎然,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