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委婉语所折射的文化异同(1)(2)
2017-05-02 01:09
导读:委婉语的礼仪功能( ritual function)也掩盖了羞于启齿的令人难堪的事实,用委婉语来表达人们讳言的生理行为,以避免交际中的尴尬和唐突现象。如人们去厕
委婉语的礼仪功能( ritual function)也掩盖了羞于启齿的令人难堪的事实,用委婉语来表达人们讳言的生理行为,以避免交际中的尴尬和唐突现象。如人们去厕所大小便,英语中婉转地表达为“to washone’ shand, to powderone’snose, to spend a penny,to payacall, to gosomewhere, toanswer the call of nature”等。这些说法近似于汉语的“方便一下、去洗手间、去一号、去洗个手、去补一下妆等”,更绝妙的是在团体旅行时有些导游将上厕所自创婉语为“唱歌”[4]。
有时将一些丑陋或不合理的东西冠以高雅、正当的称谓,使委婉语的使用常常具有一定的掩饰性。在英美,囚犯们为了自我美化和自我“洗刷”,用“college” (学院)来称呼监狱。他们把因犯罪而被迫关进监狱强行学习、改造美化为在大学为增加知识而学习,体现了囚犯们强烈的虚荣心,使这个词成为一个具有讽刺意义的委婉语。两次海湾战争中美国的主要盟友英国的飞机、装甲车屡屡被美军击中,好几十名英军士兵被误伤,这种误炸却被称为“friendly fire”(友好的炮火),“accidental delivery of ordnance”(误送弹药)。
3.对事物的美化
人的价值观里有趋美性和趋好性的一面,委婉语的作用除了避免刺激、消除粗俗、摒弃陈腐外,还可满足人们的社会心理需要,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给人以安慰。职业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敏感话题。社会有分工,有的职业脏、苦、累,有的净、闲、逸。有的职业赚钱多,有的职业赚钱少。于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委婉语里就出现了一些花哨、委婉而动听的名称以升华职业,提高社会地位消除怕“失体面”的忧虑。在中国人们将以前称呼的“保姆”、“钟点工”改为“小姐姐”、“阿姨”、“大嫂”、“家政人员”等;将没有固定工作的人员称为“自由职业者”。在英美国家如称Hairdresser(理发师)为beautician(美容师); gardener(园丁)为tree surgeon(花木外科医师)或landscape architect(风景建筑师);“打字员”自封为secretary(秘书);“补鞋匠”自封为shoe rebuilder(鞋子复原师); 就连butcher(屠夫)也以meat technologist(肉类技术专家)自称 ; funeral undertaker (葬礼承办人)也被一个更高尚的词代替为mortician或grief therapist( 哀伤治疗师)。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另一典型的例子是航空公司对机舱等级的美化,一等舱(first class)改称豪华舱(deluxe class),二等舱(second class )就升格成了一等舱(first class),三等舱名称不雅、不美改为商务舱(business class)或旅游舱(tourist class)。这样一来,旅客皆大欢喜,不论坐哪等舱,都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4.对事物的幽默调侃
委婉语的使用把严肃正经的事实寓于幽默中,使人类的语言妙趣横生、诙谐幽默。如:改革开放后中国新时期的开明政策,使中国老百姓参政议政的意识正处于空前活跃的状态。针对时弊,针对腐败,人们创造了一些风格诙谐轻松、带有深层批评指责含义的委婉语。“一阵风”(指短期内工作做得轰轰烈烈,但不够深入和持久,很快就恢复旧时的样子);“走过场”(应付上级审查,搞例行公事之类形式化动作);“家长制”(不讲民主,独断专行,一个人说了算);“踢皮球”(领导者或经办人之间互相推卸责任,把待解决的问题推给别人)等。还有驾车新手车尾“我不是美女,请别吻我”的善意提醒,堪能令你轻松一笑。
“battle of the buige”本源于德军在1944年末发动的最后一次攻势“the Battle of the Buige” (优势之战,突出部之战),在英美国家现在用来委婉地调侃为保持体型的女士们所进行的减肥持久战。
汉英委婉语在使用上还是有细微的差异。首先,汉语委婉语强调用委婉含蓄的话代替或烘托暗示原意,汉语委婉语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距离更大,显得更为委婉曲折,折射出王权思想和尊祖敬宗、仁义道德的儒家传统。而英语委婉语则强调用单词和短语替代原语。其次,英语委婉语强调替代词语更文雅、更温和,不冒犯人,使人高兴,具有“关爱”的情感内涵。而汉语委婉语只强调用与本意相关的话委曲含蓄、转弯抹角地代替或烘托暗示出不能或不愿直说的话。当然,里面也含有“关爱”的情感内涵,但不局限于“关爱”。以“死亡”的委婉语为例,英语中有数百种代替“death”和“die”的词语,如“to go home”、“to be at rest”、 “pass away”等,并不把“kick the bucket”,“be done for”, “one way ticket”等戏谑词算作委婉语。而古汉语中“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民曰死”。现代汉语如“走了”、“离开了”等表达难以割舍之情,尤指亲友的死亡;“去世了”、“不在了”则用来表达一般意义的避讳;如果是针对生前处境艰难或久病、恶病缠身的人的死亡,通常用“解脱了”等表示同情和安慰;而“完蛋了”则用于表示对敌人的憎限;对英雄模范人物的死,常用“牺牲”、“为国捐躯”、“以身殉职”等[5]。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唐本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