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委婉语所折射的文化异同(1)
2017-05-02 01:09
导读:英语论文论文,汉英委婉语所折射的文化异同(1)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摘 要] 委婉语是汉、英语言中共有的现象,有着相同的心理
[摘 要] 委婉语是汉、英语言中共有的现象,有着相同的心理基础和共同的适用范围;同时也透射出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伦理传统等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 委婉语;心理基础;文化异同 Abstract:Euphemism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with similar psychological basis and scope of application. And it reflects the difference in its origin, values and traditional custom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ultural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Key words: euphemism; psychological basis; cultural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委婉即“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婉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英语中的euphemism(委婉语)一词源于希腊语的前缀eu(好)和词根pheme(说话),意为good speak(说好听的或友善辞令)。英语中的“euphemism”和汉语中的“委婉语”意思大体等价 [1]。 委婉语不仅指委婉词语,它更是积极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一种交际方式,在语言符号的所指和能指之间造成心理上的疏离效应,力图代替、掩饰、削减表达的禁忌、直接和粗鄙。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我国语言学家戚雨村先生认为,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不能脱离一个民族流传下来的、决定这一民族生活面貌和风俗习惯的信念体系。因此,汉英委婉语无一例外地都会折射出两个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价值观念[2]。
一、汉、英委婉语共同的适用范围及心理基础
汉、英委婉语折射出汉英两种文化有共同的适用范围。在汉英文化中,委婉语主要适用范围大致为:生、老、病、死;性;排泄;穷困;犯罪;职业;
政治。就老年人之“死”而言,英语有与汉语意思相似的婉称,常见的有:to close/end one’s days(终其天年); shut one’s light off(逝世);to cross the bar(去了);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to pay one’s last debt(寿终);to run one’s race(了其一生、寿终正寝);to slip by/away(悄然去了); to be home and free(归去来兮自由哉)等。 汉、英委婉语中有一些完全或基本的等价, 反映了汉、英民族对外部世界的共识和共同的避讳、美化、掩饰心理基础和思维模式。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1.对某些事物情形的避讳
汉、英委婉语的使用体现了共同的社会心理基础。不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英美国家,“忌讳”都是产生委婉语的重要心理基础。远古时代,人类不能正确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对超自然力(the supernatural)的崇拜乃至恐惧,即所谓“灵物崇拜”(Fetishism)。随之而来的就是“语言灵物崇拜”(Word Fetishism)。出于对鬼神的敬畏,神明与魔鬼的名字首先必须回避,担心直呼其名会招致危险和灾难,往往另辟蹊径。英语中有关“Devil”的委婉语有上千个之多,如“the Bleak One”,“Old Boy”, “the Tempter”, “the Big D” ,“Old Harry”, “the Enemy”, “the Wicked One”, “Old Nick”, “Prince of Darkness”等[3]。
中国是个多神崇拜的国家,早在仰韶文化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人们就相信各种自然现象均由各种不同的自然之神所支配,为求避祸,忌讳提及崇拜或敬畏对象的名字,给它们以美称如称日神为“义和”,称水神为“河伯”,称风神为“飞廉”,称火神为“祝融”。在民间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还称各种敬奉的神为“菩萨”、“老爷”。此外,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汉语中出现了独特的“名讳”、“国讳”、“自讳”和“家讳”,皇帝、官员、宗亲长辈的名字不能直称,不得不提到时也要用其他字代替。
2.对生理缺陷及某些行为的掩饰
汉、英语言中常用委婉语说明人体的某些特征和生理缺陷,以避免引起不快或冒犯。如在汉语中人们用“腿脚不方便”或“行动不便”指代“瘸子”或“双目失明的人”;用“说话有点慢”指代“口吃”、“大舌头”。英语中用“imperfect hearing”代替“the deaf”( 聋子),用“visually retarded”指“the blind”(瞎子),用“queer”表示“homosexual”(同性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