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体验式教学探讨(1)
2017-08-07 06:59
导读:
摘要: 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具体体验’来'发现’语言使用原则并能够应用到实际交流中的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的关键在于体验情境的设计。只有创设合适的情境,才能体现交际教学的原则。关键词:体验式学习,体验式教学、教学模式Abstract: The experiencing teaching is a students-centered task-based teaching approach from which students can apply what they learn to practical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ir own experiences in classes. The key to the approach is the design of experiential scenario. The 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ve class can be reached only when teachers create appropriate experiential scenarios.Key words: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ing teaching, teaching approach. 大学英语的体验式教学是在教育部旨在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表达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中被引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目前,体验学习和体验教学在英语教学界得到了一些认同,一些学校在教学中使用了体验式教学的教材。
北京交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自2002年起,全校64个班,约2150名学生开始使用《大学体验英语》教材,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尝试。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师生们逐步“体验”到英语教学互动的乐趣,证明体验式教学有许多可取之处。
但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时间较短,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例如:体验式教学的基础和概念是什么?教师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设计课堂教学,实现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什么优势和不足?这些问题是在大学英语实行体验式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和基础性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不仅对体验式英语教学有益,而且对大学英语教与学的改革有积极作用。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一、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基础和概念
体验式教学来源于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的理论来源比较广泛,涉及
教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根据V. Kohonen的观点[1],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与John Dewey的进步教育
哲学(progressiv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Lewin 的社会心理学理论、Kelly以及Piget的认知教育和认知学习理论、Maslow 和Rogers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等有密切联系,这些不同领域的理论形成了体验学习思想的最初雏形。John Dewey (1859-1952,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主张的“干中学”(leaning by doing)概括了体验式学习的理论来源的共同特征。
从学习者学习的角度看,Rogers[2] 把学习分成两种类型:认知学习和体验学习。认知学习以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为基础,学习受外部强制力的制约。体验学习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潜能为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兴趣和愿望结合起来。
从体验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可以看出: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所学内容转化为自身知识并掌握知识的本质。
体验式英语教学是在目前
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基础上,借鉴体验式学习的优势而提出的。早期的外语教学理论偏向于语言学方面,后来又先后注重于语言心理学、语言功能学。最近的理论发展是认知语言学即认知科学在语言学里的运用,它更加注重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例如:以学生为中心、习得和学得、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都是在引入认知科学后,在外语教学领域提出的发展方向。
由于英语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大学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是“边学边用”[3],这符合体验式学习的特征。因此,体验式教学目前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David Nunan[4]指出,对教学理念各个方面都有深远影响的变化就是从知识“传授式”的模式向“体验式”模式的转变。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体验式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3][5],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其共性则是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 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