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英语课文教学中两个问题设计的讨论(
2017-08-09 01:54
导读:英语论文论文,关于高中英语课文教学中两个问题设计的讨论(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高中英语课文教学中,常常通过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来引导学
高中
英语课文教学中,常常通过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然而,“导读” 并不是问题设计的唯一价值。问题设计的质量关系到学生思考的空间是否充裕,语言的输出量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师生间的交互活动能否成功等。忽略了这些兼容价值,问题设计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以下实录的两个问题设计,均针对人教社出版的现行高中英语课本第一册第42课课文。使用这两个问题设计的两个班级学生水平相当,人数仅相差1人(A班52人,B班53人)。为了说明不同的问题设计所产生的不同的课堂效果,作者还将呈现学生在后继活动中的
表现。本文将对两个问题设计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探讨问题设计中应注意的因素,使其真正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
1.对比
1,1.问题设计
教师A:1.Is American country music popular during the 1990s?
2.Was it about city life?
3. Did people think money was important in the 1950s?
4. Were young students angry with the government in the 1960s?
5. How much money can country music bring in?
6. Are country music singers all from Tennessee? Where are they from?
7. Why did the first country singers like to sing to the guitar?
8. Does country music change a lot today? Why?
教师B:1.Did American country music first appear in the early 1990s? Is it still popular today?
2.Why has country music become a big business now?
3.What do the modern values of the USA mean?
4.Were American music in the 1950s and in the 1960s about the same subjects? What are the subjects of the American music in the 1960s? Why?
5.Do country music singers sing to the guitar? Are they all from Ten nessee?
1.2.问题类型及参与人数
问题类型 (约占问题总数%) 提问人数(人) 群体参与率(约%)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A班 B 班 A 班 B 班 A 班 B 班
直接获取信息型 50% 3% 4 3 14% 40%
间接获取信息型 32% 44% 5 4 20% 94.3%
探究型 30% 33% 4 6 32% 98%
学生插问(质疑) 4% 26% 2 9 4% 28% 1.3.学生在后继活动中的表现课堂活动 参与人数(约占总人数%)
A 班 B 班
Note Taking(阅读笔记)
全部照搬课文 35% 5%
部分照搬课文 45% 15%
参照课文简明扼要 15% 46%
基本上不再翻阅课文,简明扼要 5% 35%
Summarizing The Text (概述课文)
重点不突出,近似朗读课文 35% 8%
能说出主要内容,但基本上摘录课文中 55% 25%的相关句子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主要内容 10% 67%
Topic Discussion: Music, People and society(讨论:
音乐、人和社会)
不参与 A班没有此项活动 0.01%
参与,但不太开口 12%
积极参与 78%
2.分析
两位教师的问题设计数量相差无几,但A班的问题缺少探究性,学生很容易在课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且在难度方面没有递进。从量化统计结果看,群体参与率不高,问答过程中几乎没有学生质疑。后继课堂活动中大部分学生的阅读笔记和课文概述抓不住重点,且不能用自己的话语陈述要表达的内容。
B班的问题设计具有很强的探究性,难度上层层推进,且没有按照课文的顺序提问,学生必须在对课文有完整透彻的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回答这些问题。此外,由于问题本身具有一定深度,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所以提问人数虽然不多,但群体参与率较高,且因为学生的思维在这一环节中很活跃,所以也容易发出质疑。由于问题设计的导读作用很到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准确,所以在后继课堂活动中,学生表现积极,活动质量高于A班。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浅谈高中英语新课程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