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针对某些翻译教材中很多翻译的不恰当的地方,本文指出了不足之处,并对经常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着重讨论“的的不休”、“尽量使用普通话”、以及“最接近、最自然”原则在翻译中的运用。
【关键词】的的不休 普通话 接近 自然
一、“的的不休”
大学本科的时候我们翻译课教材(《英汉翻译教程》)中的一些英译汉译例,让人读起来很别扭,总感觉其中的一些中文虽然语法上算不上错,但句子读起来不像中文,或者说不像我们平时使用的中文。但是考虑到教材的权威性,自己不免感到疑惑,到底是自己的中文水平有问题,还是与教材的质量有关。于是自己一直没有深究其中之原因,就那样放下。但是研究生一学期下来,通过在课堂上中的学习和启发,我认识到其中一个原因是过于频繁地使用“的”字。一看见形容词,就机械地翻译成“……的”。我在这本教材上就找到了很多这类的例子,比如说:
1.The record has been considered soft ever since it was set last May.
自从五月份创造了这个纪录一来,人们一直认为它是很容易被打破的。
2.It serves little purpose to have continued public discussion of this issue.
继续公开讨论这个问题是不会有什么益处的。
3.The decision to attack was not taken lightly.
进攻的决定不是轻易做出的。
……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找出很多,曹明伦在他《英汉翻译实践与评论》这本书中也引用了出自此教材几个滥用“的”字的例子),并且谈到“恐怕‘的’字泛滥的始作俑者就是翻译”。上面的例子也为曹明伦的说法提供了证据。他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说:“余光中先生认为少用‘的’字是一位作家得救的起点。我认为学习翻译者首先也得学会少用‘的’字。”除此之外,以上某些译例中的地名翻译存在问题。于是我就尝试着对以上这些例句进行了修改,只求有所进步。我认为可以这样来翻译上面的例子:1.人们一直认为去年五月创造的纪录很容易打破。2.继续公开讨论这个问题没有益处。3.进攻的决定经过了深思熟虑。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三、“最接近、最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