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看戏剧翻译中的“可表演性(3)
2017-08-13 01:08
导读:哈:(旁白)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王: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 哈: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卞之琳译 王:得,哈姆雷特,我的侄
哈:(旁白)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王: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
哈: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卞之琳译
王:得,哈姆雷特,我的侄儿,我的儿
哈:(旁白)亲上加亲,越亲越不相亲!
王:你怎么还是让愁云惨雾罩着你?
哈:陛下,太阳大,受不了这个热劲“儿”。
哈姆雷特的首句台词使用了双关语。“kin”意思是“亲戚”,谐音“kind”是“亲善、友爱”的意思。kin和kind这两个词是双声。此句音调工整,意味深长。表明在哈姆雷特心里,虽然自己与叔父是亲上加亲(叔父兼是继父),实质上却是没有亲情,没有关爱。后一句則双关暗讽,借sun和son同音,既反驳叔父的话,又表示不愿做他的儿子。同时,由于满厅的人都身着华服,只有哈姆雷特特立独行,身着黑装,形成了强烈对比“,太阳”也指在全厅哈姆雷特一人闪耀光辉。朱生豪和卞之琳的译文都将原文的双关含义忠实地反映出来,此外,卞之琳在此处还追加了注释,既可以帮助读者惫识到原文文本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有利于增强舞台效果。
综上所述,在很多文化中,人们把是否忠实原文作为评价戏剧翻译的标准,而经常忽略戏剧剧本的表演目的。由于对戏剧翻译活动中的 “可表演性” 重视程度不够,所以真正被搬上舞台的国外戏剧寥寥无几,戏剧的双重性说明剧作家创作剧本的目的既包括供读者阅读,也包括舞台的表演。所以在翻译戏剧文本时,应综合考虑目的语文化的归化作用,目的语观众的期待,以及舞台效果等因素,以实现译文的“可表演性”。戏剧翻译不再是‘为翻译而翻译’,即是说目标不一定是制造一个与原文对等的另一语言的戏剧,而是在于达到表演效果,即体现“可表演性”。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Susan Bassnet,Andre Lefevere,Constrcuting Cultures.Shanghai:Shanghai
Foer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5.
[3]曹禺.柔蜜欧与幽丽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4]方平.漫谈卞、曹两家的莎剧优秀译本[J].外国文学,2003(6).
[5]云岚等编.简明戏剧词典〔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6]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7年。
[7]李伟民:“普及推广莎士比亚研究的基本建设—评《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辞书研究》,2004年第6期,第87一93页。
[8]董键,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