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or not to be,t(3)
2017-08-13 02:03
导读:凡是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总会带有译者个人的理解和审美倾向,正所谓译无定本,特别是《哈姆莱特》这一倾倒世界无数读者和观众的不朽剧本中的这
凡是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总会带有译者个人的理解和审美倾向,正所谓“译无定本”,特别是《哈姆莱特》这一倾倒世界无数读者和观众的不朽剧本中的这句精妙绝伦的独白,它可谓是经典之经典,更能引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解、诠释。有一千个读者和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中外研究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笔者毕竟学识肤浅,谈不出什么高明的见解,更没有能力对以上莎剧大家评个高低,只是有感而发一点儿拙见,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颇具争议的著名独白更多的重视和争鸣,使我们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理解和翻译越来越接近莎翁的本意。
[参考文献]
[1] Jenkins, Harold (ed.). Hamlet [M]. The Arden Shakespeare. London: Routledge, 1982: 484.
[2] 裘克安. 莎士比亚评介文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 蓝仁哲. 从语境与语篇谈哈姆莱特独白“To be, not to be…”的理解[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 (6).
[4] 孙家琇. 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M]. 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六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3
[5] 梁实秋(译). 莎士比亚全集(32):哈姆雷特[M]. 北京:中国
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302
[6] 陈国华. 论莎剧重译(上)[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2).
[7] 张 沛. 生与死:“To be, or not to be”一解[J]. 外国文学,2007(1):114.
[8] 孙大雨(译).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M].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