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芍药属牡丹组药用植物资源与分类鉴定
2013-06-02 01:01
导读:药学论文毕业论文,中国芍药属牡丹组药用植物资源与分类鉴定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芍属(Paeonia)原隶属于毛茛科(Ranunculaceae)。但近年来,部分国内
芍属(Paeonia)原隶属于毛茛科(Ranunculaceae)。但近年来,部分国内外学者通过对本属植物形态、解剖、花粉、染色体及生化等多方面研究,认为应当从毛茛科(Ranunculac- eae)中分出来,单独成立为一科,即芍药科(Paeoniaceae)。芍药属(Paeonia)共分为三个组,即牡丹组(Sect. Moutan )、北美芍药组(Sect. Onaepia)和芍药组(Sect.Paeonia)。芍药属( Paeonia)在全世界约有30种,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温带地区。我国有二个组,即牡丹组(Sect. Moutan)和芍药组(Sect. Paeonia),共约有14 种,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华东地区。其中牡丹组( Sect. Moutan )为我国特产,共有7个种,2个亚种、2个变种。
牡丹组(Sect. Moutan)植物多以根皮入药,是牡丹皮的主要来源,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牡丹组(Sect. Moutan)植物所含的
化学成分主要有牡丹酚(paeonol)、牡丹酚甙(paeonoside)、牡丹酚原甙(paeonolide)、牡丹酚新甙(apiopaeonoside)、芍药甙(paeoniflorin)、羟基芍药甙(oxypaeonifl-orin)、苯甲酰氧化芍药甙(benzoyl oxypaeoniflorin)及苯甲酰芍药甙(benzo-yl paeoniflorin)。同时,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其野生种类,是珍贵的花卉资源。现将本组植物分类介绍如下。
1.矮牡丹(稷山牡丹)Paeonia spontanea(Rehder)T. Hong et W. Z. Zhao [P. suffruticosa Andr. var. spontanea Rehder] 产于山西永济、稷山,陕西延安、铜川和华山。其根皮称西丹皮,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5]。
2.卵叶牡丹 Paeonia qiui Y. L. Pei et Hong 产于湖北神农架。其根皮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3.紫斑牡丹 Paeonia rockii(S. G. Haw & L. A. Laeuner)T. Hong et J.J. Li [P. suffruticosa Andr. var. papaveracea(Andr.)Kerner ] 产于甘肃天水、文县,陕西秦岭,河南伏牛山及湖北神农架。其根皮称西丹皮,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4]。
4.林氏牡丹 Paeonia rockii(S. G. Haw & L. A. Laeuner)T. Hong et J.J. Li subsp. linyanshanii T. Hong et G. L. Osti 产于甘肃文县,湖北保康。其根皮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5]。
5.杨山牡丹 Paeonia ostii T.Hong et J. X. Zhang产于河南嵩县杨山、湖南龙山,甘肃两当县,陕西眉县、留坝县。其根皮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6.药用牡丹 Paeonia ostii T. Hong et J. X. Zhang ssp. lishizhenenii B. A. Shen [P. ostii T. Hong et J. X. Zhang var. lishizhenenii B. A.Shen]主产于安徽铜陵县、南陵县,习称“凤丹皮”,为正品牡丹皮药材来源。在全国牡丹皮药材中,其产量最大,品质最佳,畅销全国各地,并每年有大量出口。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7.四川牡丹 Paeonia decomposita Hand.-Mazz.[ P. szechuanica Fang]产于四川西北部的马尔康和金川一带。其根皮称川丹皮,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3]。
8.野牡丹(滇牡丹) Paeonia delavayi Franch. 产于西藏东南部,云南景东以北和四川西南部。其根皮称赤丹皮,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9.狭叶牡丹(保氏牡丹)Paeonia delavayi Franch.var. angustiloba Rehd.et Wils.产于四川西部。其根皮称西昌丹皮,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10.黄牡丹 Paeonia delavayi Franch. var. lutea (Delavay ex Franch.)Finet et Gagnep.产于云南、四川西南部及西藏东南部。其根皮称西昌丹皮,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11.牡丹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产于全国各地,是常见栽培花卉植物。有人认为,本种是牡丹组(Sect. Moutan)数种植物的复合体,主要由矮牡丹(稷山牡丹)Paeonia spontanea(Rehder)T.Hong et W.Z.Zhao和紫斑牡丹 Paeonia rockii (S. G. Haw & L. A. Laeuner)T.Hong et J.J.Li杂交复合形成。其中单瓣花者亦为正品牡丹皮药材来源之一,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牡丹组(Sect. Moutan)植物中的部分种类已处于濒危或渐危状态,种质资源非常珍贵,其中四川牡丹 Paeonia decomposita Hand.-Mazz.[ P. szechuanica Fang]已列为
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矮牡丹(稷山牡丹)Paeonia spontanea(Rehder )T. Hong et W. Z. Zhao [ P. suffruticosa Andr. var. spontanea Rehder]、黄牡丹Paeonia delavayi Franch. var. lutea (Delavay ex Franch.) Finet et Gagnep.和紫斑牡丹 Paeonia rockii(S. G. Haw & L. A. Laeuner)T. Hong et J. J. Li [P.suffruticosa Andr. var. papaveracea(Andr.)Kerner ]均已列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应注意资源保护,切不可滥采乱挖。
牡丹组(Sect. Moutan)药用植物分类检索表:
1.单花生于当年生枝的顶端;花盘革质,包裹心皮达1/2以上。
2.花盘全包住心皮,心皮密生柔毛。
3.叶为二回三出复叶,有小叶9片;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4.小叶片3裂至中部,裂片通常再浅裂。
5.叶轴和叶柄均生有短柔毛;花通常为单瓣,白色或微带红晕;花盘紫红
色………………………………………………………………………矮牡丹
5.叶轴和叶柄无毛;花多为重瓣,颜色多种,常有瓣化雄蕊;植物形态不
稳定………………………………………………………………………牡丹
4.小叶片多为卵形或卵圆形,上面多为紫红色,通常全缘,仅顶生小浅裂或
具齿;花盘紫红色……………………………………………………卵叶牡丹
3.叶通常为至二回羽状复叶,有小叶11~15片(稀兼有一回羽状复叶;有小叶
5~9片)。
6.花瓣内面基部有紫黑色斑块;花盘、花丝及柱头均为白色。
7.小叶多为卵形或卵圆形,常1~3深裂……………………………紫斑牡丹
7.小叶多为披针形或狭卵形,全缘…………………………………林氏牡丹
6.花瓣内面基部无紫黑色斑块;花盘、花丝及柱头均为紫红色。
8.叶通常为二回羽状3~5小叶复叶,有小叶11 ~15片,稀兼有9片,当
年生枝上部或下部兼有回羽状5小叶复叶;小叶片较宽,宽3 ~8cm;小叶
柄长达10~15mm;花较大,直径14~20cm;骨突果5~8枚,长3.5~
4.5cm;种子长9~12mm ……………………………………………药用牡丹
8.叶为二回羽状5小叶复叶;小叶片较狭,宽2 ~4cm,小叶柄长仅达6
~mm;花较小,直径12.5 ~13cm;骨突果5枚,长2 ~3.2cm;种子长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8~10mm……………………………………………………………杨山牡丹
2.花盘仅包裹心皮1/2 ~2/3,心皮无毛;叶为三至四回三出复叶……四川牡丹
1.当年生枝上生有几朵花;花盘肉质,仅包裹心皮下部。
9.花紫色、红色。
10.叶的小裂片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宽0.7 ~2cm ………………… 野牡丹
10.叶的裂片线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宽0.4 ~0.7cm ……………… 狭叶牡丹
9.花黄色,有时基部紫红色或边缘紫红色……………………………………黄牡丹
参考文献
[1] 潘开玉. 中国植物志. 27卷.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38~48
[2] 裴颜龙、洪德元. 植物分类学报,1995, 33(1):91~93
[3] 潘开玉. 植物分类学报,1995, 33(4):340~349
[4] 洪涛, 等. 植物研究,1992, 12(3):223~234
[5] 洪涛、齐安·鲁普·奥斯蒂. 植物研究,1994, 14(3):237~240
[6] 沈保安主编. 中国常用中草药.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63~66
[7] 沈保安主编. 中国药材经验鉴别辞典,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58~59
[8] 沈保安. 时珍国药研究,1995, 6(增刊):56~57
[9] 沈保安. 植物分类学报,1997, 35(4):34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