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对策(2)
2013-06-18 02:00
导读:3.1.4 血管因素 高血压脑出血一般均为细小血管或微型、粟粒样动脉瘤出血,血肿清除后,血肿腔内压力下降,易引起减压后血肿腔周围组织过度灌注水肿
3.1.4 血管因素
高血压脑出血一般均为细小血管或微型、粟粒样动脉瘤出血,血肿清除后,血肿腔内压力下降,易引起减压后血肿腔周围组织过度灌注水肿,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软化坏死,微动脉瘤缺少原有正常结构的支持,使其内外压力失衡,增加了再出血的危险性。出血的制止也依赖于良好的血管弹性,高血压脑出血以老年人为多,其血管弹性和凝血机制较差,血肿腔及手术创道很容易再出血。同时部分患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也增加了再出血的危险性。
3.1.5 手术时机
高血压脑出血的血肿变化大多在发病后3~6 h。如果在发病3 h内进行手术,血肿腔减压后发生再出血的可能性较大,而在发病6 h后进行手术,其安全系数增高[3]。
3.2 高血压脑出血的预防措施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所形成的颅内血肿,使尚未恢复的脑组织再次受压,脑功能被严重破坏,病情加重,预后差,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再出血的相关因素,积极干预,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3.2.1 术中操作应准确、轻柔,以防损伤血管再出血
无论哪种术式,首次血肿的清除量以60%左右为宜,因为手术的目的是解除血肿的占位效应,故不要求完全清除血肿,如勉强清除,则失去了血肿的压迫止血作用,易诱发再出血。在进行微创血肿粉碎抽吸时,负压不能太大,速度不能过快,抽吸过程应有一定的间歇,避免血肿腔内压力在短时间内下降过多。术后向血肿腔内注入少量生理盐水,缓冲血肿腔内的负压,以减少再出血的因素。本组有3例在微创术后复查CT血肿反而增大,与血肿清除过快过多有关。
3.2.2 保持血压稳定
术后应严防血压升高或波动。对于手术后高血压者,在排除颅内高压引起的情况外,可给予硝酸甘油、酚妥拉明或硝普纳持续静脉输注,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速度,避免血压出现大的波动,患者意识好转后可给予口服降压药。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3.2.3 术后甘露醇的应用要适当
若减压充分,在术后早期(6~8 h)可暂不应用甘露醇。要根据颅内压情况酌情使用,坚持少量多次原则,减少颅内压的波动。
3.2.4 选择手术时机
若病情许可,可尽量在出血6 h后行手术治疗。
3.2.5 主张早期气管切开
因为早期气管切开后,避免了气管插管在患者意识逐渐恢复的时候由于不能耐受而导致的躁动和血压升高,同时避免了由于拔除气管插管而导致的呛咳及血压骤升;因此,对考虑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