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六味地黄丸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探讨(2)

2013-08-06 01:15
导读:3.1.2 对肾功能的影响 六味地黄丸具有滋阴补血、强壮身体的功能,上可用于肾脏功能的调节,其作用机制是直接或间接改善肾血流,并可通过肾代谢而促

  3.1.2 对肾功能的影响 六味地黄丸具有滋阴补血、强壮身体的功能,上可用于肾脏功能的调节,其作用机制是直接或间接改善肾血流,并可通过肾代谢而促进肾小管的分泌。动物实验表明,茯苓有较好的利尿和排钠作用[9],茯苓、泽泻既能利尿又能促进钠、钾、氯等电解质的排出,抑制肾小管的重吸收,泽泻对肾炎患者的利尿作用更为显著。陈峰[10]等对服用六味地黄丸的大鼠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用透射电镜技术、电脑图像分析技术和立体学方法定量计算溶酶体的形态参数后发现服用六味地黄丸后细胞生成溶酶体的速度明显加快,溶酶体的个数比对照组增多57%,单位细胞体积内溶酶体的表面积比增大,从而提高了细胞的解毒速度并改善了肾功能。
  3.1.3 对血糖水平的影响 现代理研究表明:熟地、山药均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地黄的水提取物及乙醇提取物能使正常兔的血糖下降,熟地的有效成分是梓醇,目前认为梓醇是地黄降血糖作用的有效成分之一。江扬聪等[11]对21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且血糖、血压控制不佳患者,在不改变原用(格列齐特、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的基础上,加用六味地黄丸后血糖、血压均能控制在正常范围,从而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本研究中用六味地黄丸治疗轻中型糖尿病25例,取得满意疗效。一般服药7~10 d症状即可减轻,尿糖减少,服药1个月可获得初步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空腹血糖小于6.0 mmol/L,尿糖转阴。
  3.1.4 治疗高血压症 六味地黄丸是较安全平稳的降压药,熟地有强心作用,丹皮、山萸、泽泻有降压作用,茯苓、泽泻、山药有利尿作用[12]。祖国认为,高血压属“头痛”、“眩晕”、“肝阳上亢”等范畴。肾虚则头重高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说明此症与肝肾阴虚密切相关。六味地黄丸(方)补肝肾之阴,清肝肾之火,肝肾阴阳平衡,诸症自灭。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六味地黄丸(汤)的药理研究已较全面深入,调节免疫、抗衰老、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保肝等作用已被大量的实验研究所证实,疗效肯定,临床应用也极为广泛,但实际使用过程中存有过滥可能,有的将其作为品之用,临床上还需加强对该药方的辩证认识。
  
  参考文献
  1 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 年版一部).化学出版社,2002:405.
  2 崔连有,刘有娥.六味地黄丸利水功效初探时珍国医国药,2000,11(3):245.
  3 国家药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46,663,1743,1991,187,2115.
  4 李顺成,钱瑞琴,范维峥,等.六味地黄汤及杞菊地黄汤对老年小鼠免疫衰老的调整作用.中成药,1990,12 ( 10 ):28-29.
  5 李萍,石晓宏,王凤连.六味地黄丸和地黄的免疫药理研究.中国免疫学杂志,1987,3 (5):296-298.
  6 刘叙仪,王耐勤,孔家军,等.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辅助治疗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的观察.中结合杂志,1990,10 (12):720.
  7 郑家驹,龚正亮,姜继华,等.四种补方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中成药研究,1998,7:14.
  8 杜标炎.肾阳虚造型及补肾中药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广州中大学学报,1996,13 (1):37.
  9 上海中医学院.药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48-183.
  10 陈峰,季晖,吴建扬.六味地黄丸对肾脏近曲小管超微结构作用的定量研究.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6,27(8):4961.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1 江扬聪,邱乃,吴宾.格列齐特配合六味地黄丸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疗效观察.海峡药学,2000,12(1):83-84.
  12 上海中医学院.中药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48-183.
上一篇:TTB口含片质量标准的分析方法与与验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