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移位掌骨骨折的手术治疗论文(2)
2014-01-10 01:02
导读:2 结果 68例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66例患者伤口一期愈合。2例挤压伤患者发生感染,于术后6周取出钢板并行局部皮瓣转移,感染控制。术后复查
2 结果
68例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66例患者伤口一期愈合。2例挤压伤患者发生感染,于术后6周取出钢板并行局部皮瓣转移,感染控制。术后复查X线片,有1例(2处)骨折畸形愈合,无骨折不愈合、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情况出现。骨性愈合时间平均为11周(8~12周),患者恢复伤前生活用手状态或重返工作岗位的时间为10~12周。术后平均6个月(4~12个月)取出内固定物。按照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的评级标准并参考手指总主动屈曲度(total active flexion,TAF)的评级标准[1],对本组病例进行评定(表1)。表1 评定标准本组病例结果显示:优54例(58处),良8例(9处),中4例(6处),差2例(3处)。优良率为91.2%,骨折部位优良率为88.2%。
3 讨论
3.1 移位掌骨骨折的手术必要性 第2~5掌骨微弯曲,凹面在掌侧,四个掌骨呈放射状排列,远端由掌骨深横韧带相连,掌侧骨间肌和背侧骨间肌附着于掌骨上。其完整与稳定对手功能发挥至关重要,虽然多数掌骨骨折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获得满意效果,但对有移位骨折、粉碎骨折、多发骨折、关节内骨折、开放骨折等常需考虑手术治疗[2~4]。移位不稳定骨折,手法复位及外固定维持比较困难,掌骨易发生旋转、短缩、成角畸形,从而影响手部外形和功能。而手术治疗可使骨折端获得解剖复位、初始稳定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手部外形和功能恢复。
3.2 手术要点及疗效分析 掌骨骨折按其骨折部位分为掌骨头骨折、颈部骨折、干部骨折和基底部骨折,掌骨干部由于软组织较多,骨折后比较稳定,移位几率小。而掌骨颈骨折多属不稳定骨折,因掌侧骨皮质常粉碎,复位后掌侧有骨缺损,再加上骨间肌牵拉作用,易发生错位及成角畸形。基底部骨折要考虑是否有腕掌关节损伤。掌骨骨折手术治疗方法较多,主要有克氏针固定、单纯螺钉固定、钢板固定、微型外固定架固定等[2]。本组采用单纯AO微型螺钉固定8例(8处),AO微型钢板固定60例(68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单纯螺钉固定主要适用掌骨干部斜形或螺旋形骨折,骨折线至少应在骨干直径2倍以上,一般用2~3枚螺钉垂直骨折线固定,操作时避免反复钻孔和攻丝,以免降低螺钉对骨折端把持力。微型钢板固定适应证相对较广,手术操作时遵循生物学固定原则,其形状多样,有T型、L型、直型。直型钢板适用于干部骨折,T型、L型钢板适用于靠近关节部位的骨折。钢板一般放置在骨折端背侧方,不固定关节,将邻近掌背筋膜转移覆盖在钢板上,以保护伸肌腱滑动、减少肌腱黏连。微型钢板在抗弯、旋转及抗压能力比克氏针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