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 本文从病理生理学角度,讨论了在危重病人进行适当镇静镇痛治疗的必要性,并简要介绍了此类病人镇静镇痛的临床药理学特点和用药原则。
关键词: 危重病人 镇静 镇痛
1 危重病人镇痛镇静的必要性
1.1 危重病人对镇静的需求
近来,围术期危重病人应激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危重病人在诊治过程中常见的焦虑、恐惧和躁动等应激反应的发生过程及其临床调控程度直接关系到病Bion和Ledingham对ICU病人的调查表明:焦虑和疼痛是其所经历的最常见的不愉快的记忆。对此类病人给予必要的镇静治疗可以:①提高病人的舒适程度;②减少病人的应激反应;③便于进行特殊治疗操作。镇静的指征包括:①机械通气;②昏迷病人;③ICU躁动综合征;④诱导睡眠等。
1.2危重病人对镇痛的需求
由于传统观念以及工作环境的条件所限,在危重病人的临床诊治过程中往往强调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对病人的舒适性重视不够。然而,此类病人在诊治期间的疼痛不适往往引起机体明显的病理生理改变,如疼痛可引起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因此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②疼痛使胃肠道动力减弱,甚至引起胃肠道并发症;③疼痛尚可限制咳嗽和深呼吸并加重机体的应激反应,临床上在胸部和上腹部手术的病人时常遇有不同程度肺不张和缺氧的情况。
在危重病人倡导和进行镇痛治疗,除了人道和伦理方面的考虑之外,其临床意义尚在于:①调节减轻应激反应,降低儿茶酚胺和神经肽水平,尽早使组织、心肌氧耗和高交感活性引起的生命重要器官的高负荷状态(这些对危重病人往往难以耐受)恢复正常;②改善损伤后的继发性分解代谢亢进,促进机体有氧合成代谢及创伤愈合,维持免疫功能;⑧减少腹部和胸部手术后的肺部并发症;④促进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减少深部血栓和有关肺并发症和肺梗塞的发生率。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2 危重病人镇静镇痛药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危重病人病理生理变化复杂,常常是同时采用5~10种药物,由于机体组织血供下降及生命重要器官功能不同程度受损,药物的体内清除过程可能发生改变。此外,此类病人CNS对镇静镇痛药的敏感性可能增高。许多因素可能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镇静药尤其是异丙酚、苯二氮革类以及镇痛药(通常是阿片类药)是主要用于危重病人镇静、镇痛的药物。
2.1 异丙酚
近年来在危重病人采用异丙酚镇静日益普及,但在这类病人长时间连续输注异丙酚的药代动力学资料尚不充分。Bailie等在12例ICU病人以2.6mg·kg-1·h-1的速率连续输注平均达86h,并对其清除参数进行了观察研究。停止输注后,血浆异丙酚浓度在初始的10min平均下降50%。其他报道表明24d连续用药后无快速耐药或蓄积。然而,异丙酚在危重病人药代动力学变化特点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苯二氮革类
其中咪唑安定是半衰期较短的苯二氮革类药,最常用于危重病人的镇静。然而,有报道在高龄病人反复应用咪唑安定可引起清除过程的延迟和蓄积作用。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危重病人药代动力学特征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表现在①病人对输注速率需求方面;②一定水平镇静程度的稳态血药浓度;③有关药代动力学参数等。在一些危重病人长时间镇静后咪唑安定的蓄积作用的观察包括感染性休克、低心排、低蛋白血症、肾脏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及腹部大手术后病人。这种蓄积现象可能的解释为:由于咪唑安定具有非常高的肝脏排泄指数,而肝血流的下降造成该药一定程度的蓄积。
2.3阿片类镇痛药
静脉吗啡是ICU病人常用的药物,但在危重病人吗啡的体内清除过程可能发生明显的改变。Macnab等对休克病人的观察表明吗啡的清除半衰期明显延迟(为13h),而非休克病人仅为6h。在危重病人常见的因素(如肝血流减少、感染性休克、高龄、近期手术、低蛋白血症、肝外代谢途径即胃肠道排泄减慢)均可能影响吗啡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在危重病人硬膜外吗啡或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尚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