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 目的探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及预防方法,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评估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实施安全管理措施,制定常见风险的应急处理程序,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强化护士的风险意识,加大风险监控。结果 提高了护士的护理风险意识,促进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质量。结论 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监控,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为病人提供更加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
关键词: 风险管理;心内科;护理管理;应用
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的活动[1]。随着公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护理界的共识。心内科患者以中老年人群为多,病情重、变化快,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具有其特殊性,疾病本身及外界环境的改变,严重影响其安全性。因此,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已成为心内科护理管理所面临的新课题。针对这一特点,我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认真分析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寻求其防范对策,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风险因素分析
1.1 护士的责任心不强,执行规章制度不严
护士是医疗护理活动的直接实施者,也是护理水平与护理质量的集中体现者,护理活动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护士自身素质是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保证。护士的责任心不强,执行规章制度不严,会造成责任风险。如危重病人床头交接班仓促,“三查七对”不仔细,医嘱查对不认真;一级护理未按规定巡视;夜班值班时无菌操作不戴口罩等,是导致差错类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护士习惯于按医嘱被动工作,被动应急传呼,较侧重完成有形的操作性工作,而忽视了病情观察等无形工作,对病情变化缺乏预见性,是导致意外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1.2 护士的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不够
心内科病人的病情瞬息万变,诊疗技术日新月异,由于临床护士大多年龄小、年资低,专科知识及经验缺乏,专科技术操作不熟练,不能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护理方法,自然无法为病人提供必需的护理。此外,护士对除颤仪、呼吸机、监护仪等抢救仪器的使用欠熟练,以及对各种恶性心律失常不能及时识别,会直接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
1.3 护士的沟通能力与法律意识欠缺
护士不能与病人及家属达成有效沟通,对病情、护理行为没有履行告知义务或告知技巧不当,告知质量不高,是导致护理纠纷或投诉的主要原因。护士的法律意识薄弱,护理记录不及时、欠准确或字迹潦草,随意涂改,用同一笔迹重抄等,是导致护理纠纷的另一因素。
1.4 心内科病人特有的高风险性
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均是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一些诊疗措施如溶栓等也存在高风险性;生活习惯改变:病人不能适应患病后生活习惯的改变,如卧床大小便、活动限制等,加之大多数病人年老体衰,伴有浮肿,发生压疮、跌倒、坠床等风险事件的可能性高。
1.5 环境因素
由于地面湿滑、噪音大、病房加床多等环境管理不善引发风险。
2 防范对策
2.1 重点抓好制度落实,强化“慎独”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抓好规章制度落实,强化“慎独”精神,是落实各项护理措施的重要保证。教育护理人员认真坚持工作原则,遵守规章制度,实事求是,明确自己的职责,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不论问题大小都要及时汇报,不可隐瞒情节或自作主张处理,以赢得补救的时间或措施;科室成立护理质量监控小组,严格检查督促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另外,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等特点,若发生上班有遗漏的工作内容,接班者要及时弥补,增强团队协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