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院前急救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急救中心是这一角色的重要承担者,保障着人民群众健康安全。而院前急救水平也是当地医疗卫生水平、应急救援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性分析,对我国院前急救现状进行初步总结和分析,对其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探讨,从中总结经验和不足。
关键词:模式管理建设保障资源合理配置
院前医疗急救也称为院外急救,简称院前急救,是指对各种遭受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的病人进入医院前所接受的紧急救治,其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转运途中监护[1]。院前急救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与医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构成了完整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院前急救工作由急救中心承担,急救中心是危重病人抢救的前沿阵地,是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的主力军,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中不可缺少,而院前急救水平也是当地医疗卫生水平、应急救援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性分析,将对我国院前急救现状进行初步总结和分析,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探讨。
1.院前急救的模式
院前医疗急救机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成立,常称为急救中心或紧急救援中心,没有统一的体制,现主要有四种运行模式:一是独立型模式,是指急救中心的管理和运行完全单独且具有法人资质的机构,财务独立核算,从受理急救电话到病人送达医院均由急救中心负责;二是依托型模式,从管理体制上讲,急救中心属于一个独立机构,但设在医院内,部分急救人员、救护车、急救设备和经费支出靠医院解决,由政府和医院共同投入解决中心的运行成本;三是依附型模式,不作为一个独立机构,不但设在医院内,而且急救人员、救护车、急救设备和经费支出全部靠医院解决,属于医院的一个部门;四是指挥型模式,急救中心是一个具有独立法人的机构,但承担的职能仅仅是受理急救电话,调度指挥其他医院的救护车和人员到现场进行急救[2]。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全国各地根据当地情况选择模式,北京市、上海市、武汉市、天津市、昆明市急救中心是独立型模式,重庆市急救中心是依托型模式,县级急救站往往是依附型模式,而广州市、深圳市、成都市急救中心是指挥型模式。多年来,大家对以上几种模式的优劣一直争议不休,近年来倾向独立型模式较为理想[3-5],浙江省11个市有6家是独立型模式[3]。
2. 院前急救的管理
院前急救的模式决定了急救中心的运行方式和管理方法不尽相同,我国院前急救的标准化受到了质疑[6],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装备配置标准、人员配备标准、培训考核标准,甚至急救电话未统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