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直疝治疗中的应用
2014-10-18 01:10
导读:药学论文毕业论文,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直疝治疗中的应用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直疝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直疝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腹股沟直疝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手术均成功,术后3~6d出院。并发症:切口积液1例,经换药后好转,未取出补片。随访10月~10年,平均(52.45±34.53)个月。有1例于术后2周复发,再次手术见补片移位。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直疝安全、可靠、复发率低。
关键词: 腹股沟直疝 疝修补术 无张力
无张力疝修补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成人腹股沟疝的治疗,在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治疗中均取得良好效果。临床以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报道为主,而关于腹股沟直疝无张力修补术相对较少。本研究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直疝5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自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腹股沟疝736例,手术证实腹股沟直疝53例,其中50例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其中男性46例,女性4例。年龄37~84岁,平均年龄(62.18±20.45)岁,其中:31~40岁6例、41~50岁7例、51~60岁11例、61~70岁23例、71~80岁3例。病史1d~30年,平均时间(6.35±4.23)个月。左侧21例、右侧27例、双侧2例。有对 侧疝修补手术史2例、复发性疝7例。术中发现为嵌顿性疝5例,其中大网膜嵌顿3例、小肠嵌顿1例、乙状结肠嵌顿1例;术中发现马鞍疝2例。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病9例、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心房颤动2例、心肌梗死后2年1例、慢性支气管炎1例、前列腺增生3例。
1.2手术方法麻醉方式:采用硬膜外麻醉46例、全身麻醉2例和局部麻醉2例。手术方式:包括单纯补片(Mesh)无张力疝修补40例、充填式(Mesh-plug)无张力修补10例。手术:在腹股沟韧带上方2cm处作与之平行的切口,下端至耻骨棘上缘,上端超过腹股沟韧带中点2~3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腹外斜肌腱膜,在其深面分离,显露腹股沟韧带的折返部分,游离精索,找到疝囊,分离腹横筋膜,游离疝囊至颈部,打开疝囊,回纳疝内容物,探查以明确为直疝及有无合并斜疝。将疝囊推回腹腔,如疝囊较大,则部分结扎以形成小疝囊。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修补腹璧缺损:①单纯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根据疝囊大小,取适当大小Mesh网片(6cm×8cm);外侧端剪开,中间剪成锁孔圆形以容纳精索(如为女性则切除子宫圆韧带),避免精索受压。用不可吸收线将补片与周围组织缝合,外下缘与耻骨梳韧带、腔隙韧带及腹股沟韧带缝合,内上缝合于腹内斜肌、联合腱及腹直肌鞘上,缝合切口;②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根据疝环大小选择适合伞形充填塞,将已关闭的近端疝囊自疝环顶回腹膜腔,使伞形充填塞的液端周缘自然顶在疝环口较坚实的组织上,用不可吸收线将伞形充填塞的底边与周围组织缝合固定。再用Mesh平片作修补加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对于合并斜疝的马鞍疝,采用Houget法。用手指经斜疝疝囊在腹壁内抵住前腹壁,将腹横筋膜和腹膜外筋膜同腹膜分离,腹壁下动脉也同时分出。向外侧牵引斜疝内侧壁,同时把腹壁下动脉牵向内侧。这样就可以把直疝的疝囊向外牵引与斜疝疝囊合而为一,使两个疝囊共同的颈部都在腹壁下动脉的外侧伸出,然后再用Mesh-plug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沙袋加压24h,24h后下床活动。应用抗生素2~4d。
2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得成功。术中探查疝环直径2~4cm。手术时间30~55min。1例门诊拆线时发现切口渗液,再次收住入院换药,一周后切口愈合,未取出补片。术后2~6d出院。术后随访10月~10年,平均(52.45±14.53)月,1例于术后2周复发。再次手术见补片移位,改作Mesh-plug修补,二次手术后3年未复发。
3讨论
Lichtenstein [1] 于1986年首先提出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概念,即以人工合成材料修补腹壁缺损。1993年,Lichtenstein疝研究所报道3125例无张力修补病例4例复发,复发率约0.13% [2]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由1989年Rutkow首先应用于GiblertⅢ型疝。1993年Rubbins和Rutkow [3] 报道1563例疝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复发率仅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