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法象理论论文(2)
2014-10-23 01:57
导读:2.4 明清时期 中医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的时期,各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本草学专著也是如此,医家对本草的认识和应用也发展到了极处。这个时期四气
2.4 明清时期 中医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的时期,各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本草学专著也是如此,医家对本草的认识和应用也发展到了极处。这个时期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已经不足以阐释药物的功效,所以诸家对本草理论的发挥也较多,药性的阐释也就较为灵活,比如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药物的法象理论,如青蒿条说“得春木少阳之令最早,故入少阳、厥阴血分”,又如通草条“色白气寒,体轻味淡,故入肺经引热下行而利小便,味淡而升,故入胃经通气上达,而下乳汁”等。并且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部药物法象理论的巅峰之作,即唐容川的《本草问答》。他认为“诸家本草扬厉铺张,几于一药能治百病及遵用之,卒不能治一病者,注失之泛也。又或极意求精,失于穿凿,故托高远难获实效,且其说与黄炎、仲景诸书往往刺谬”。于是,本着诸药“见于目而尝于口,便可推例以知其性矣”的宗旨,与其门人张伯龙以问答的形式,由浅入深,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而不是凭空的推演,将诸药纳入药物法象理论,虽说有些地方论述得牵强附会,但瑕不掩瑜,可以说是药物法象理论的集大成者。全书文笔顺畅,一气呵成,洋洋洒洒,通过七十五个问题,从药物的物理相感、产地、用药部位、生长环境、采收时间、色质等,用同种求异的方法阐述药性。他认为药物治病的道理是以其气味阴阳之偏来调节人的经络脏腑、四肢百节气血阴阳之偏,使之归于平和,即“以形色气味,分别五行,配合脏腑,主治百病”。这部书是唐氏晚期的作品,是唐氏一生临床经验的结晶,其学术思想在这部书中体现得较为完备,不仅仅是一部本草学著作,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临床宝典。比如油滑之药皆可下行,大黄有雄烈之气故泻下之力大,巴豆非但油滑,且味辛性热,故较大黄泻下之用更为猛烈。琥珀乃阳木之脂所化,其性黏,擦之使热则阳气外发,冷则阳返于内,与人之魂藏于肝血之中是一个道理,所以琥珀有安魂之功。磁石色黑入肾,能吸肺金之气归于肾中,从而可以治疗肾不纳气之咳喘。茯苓乃松脂入地所化,下有茯苓则松颠之上必有茯苓芝以应之,故而茯苓可以化气上行,这样岳美中先生的一味茯苓饮治疗发秃就可以更清楚的理解[6]。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总结评价:药物的法象理论从起源到成熟,经过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已经成为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药的应用仍然是以主流理论为主,法象理论只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情形,如果生搬硬套,导致该理论的泛滥应用,就可能会成为鲁迅口中所谓的“有意无意的骗子”。
【参考文献】
1 李顺保(校).宋太医局诸科程文格.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5-26.
2 陈晓.试论“取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