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中药法象理论论文

2014-10-23 01:57
导读:药学论文毕业论文,浅谈中药法象理论论文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 通过翻阅历史文献,探究法象理论的源头以及发展,寻

摘要: 通过翻阅历史文献,探究法象理论的源头以及发展,寻求探索药物功效的阐释方法,宏观把握药物法象理论的使用范围,补充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的不足,以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 中药理论;法象;取类比象


  中药的药性理论较多,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是解释药性、指导临床的重要理论。统观历代的本草著作,基本上都是以以上的理论为基础框架而成的。法象理论是本草理论的组成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取类比象。药物的法象理论是祖国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摸索,并反复应用于实践,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加以总结,结合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推理,再通过观察分析,上升到理论的层次,继而用之实践确实有效,于是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完善的理论体系,即根据药物的产地、生长特点、颜色、用药部位、炮制等,来解释和推演药物的功效,从而指导临床的应用。鲁迅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以桐叶治疗难产,败鼓皮治疗鼓胀等都是法象理论的应用。
  1 法象概念浅释
  法象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指的是自然界的现象。最早可见于《周易·系辞上》:“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取法于天地万象而应用于传统医药,即是中医的法象思维,这是我国医学的一个特有的现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虽说是独立于传统药物的主流理论,即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之外,但仍然是相互渗透的。
  2 历史沿革
  《宋太医局诸科程文格》是我国最早的国家中医试题集,其中的假令论方义一道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内经所载: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皆以脏法五行,色通五脏。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至于金石之类,草木之品,无非法象之相符也。观《神农本草卷首》云:“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是丹砂色赤,法南方之火,故丹砂之功,可以专主乎心也。如今之方论所载灵砂、桂心之属,皆能治心,亦色赤之类,如麦冬、远志之辈,亦治心之药,而色不赤,何也?”[1]这个问题比较明确提出了药物的法象理论,并且对药物的法象理论的实用范围提出了相应的看法。从这里也可以推知法象理论体系的形成至少在宋朝以前。
  2.1 理论渊源 从《宋太医局诸科程文格》可以看出,法象理论可见的最早记录是在《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当时流传的本经与现在的版本不同,现在流传的本经版本中并无“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一语)。内经中的体现了很浓的取类比象思想,比如《素问·示从容论》就有“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之说。又如“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等[2],可以说《内经》是法象理论的源头。
  2.2 早期的本草学专著 早期的本草学专著在论述药物的功效时,大部分的体例都是先论述药物的味性,继而是药物的主治、别名、用法、产地采集炮制法及七情畏恶等项目,基本上很少有什么理论上的发挥,记载的功效,都是实际的经验总结,比如《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日华子本草》等,虽然都是后人辑出来的,但基本上也反映了当时的本草学情况。
2.3 宋金元时期的本草学著作 宋金元时期,医学进入了一个争鸣的阶段,整个医学界有着一股开拓创新的风气,金元诸医家也逐渐突破前人认识范围,创立了一个又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医学理论学说,比如说金元四大家。同样,药物学也有相应的发展,归经学说就是在此期间兴起并逐渐成为中药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有些药物的功效用单纯药的性味等理论难以解释清楚,于是这个时期的医家又试图寻找一种能够补充药性理论的不足,而有效的解释某些药物功效的方法,于是药物的归经理论诞生了[3]。药物法象学说也是在这个时期的本草中露出头角的,比如李东垣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在栀子条中记载易老之言:“轻飘而象肺,色赤而象火,又能泻肺中之火[4]。”又如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凡根之在土者,中半以上,气脉之上行也,以生苗者为根;中半以下,气脉之下行也,以入土者为梢。病在中焦与上焦者,用根;在下焦者,用梢。根升而梢降。大凡药根有上中下,人身半以上,天之阳也,用头;在中焦用身;在身半以下,地之阴也,用梢。述类象形者也[5]。”都是药物法象理论的体现。这个时期的药物法象理论可以说是刚刚起步,所以在这个时期的本草学著作中还是以性味、升降浮沉为主流理论,根据法象理论阐述的药物还比较少见,但是对药物功效的阐释同早期的本草相较则有了自己的发挥。

上一篇:浅谈肘管综合征手术治疗进展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