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高产栽培管理与加工调制论文(4)
2014-11-22 01:01
导读:50℃ ~ 60℃ 温水浸泡0.5~1小时后晾干播种。 4.2.3接种根瘤菌。 苜蓿为豆科作物,根瘤菌有固氮能力,但播种后第一年苜蓿根瘤菌数量少,固氮能力弟弟,
50℃~
60℃温水浸泡0.5~1小时后晾干播种。
4.2.3接种根瘤菌。 苜蓿为豆科作物,根瘤菌有固氮能力,但播种后第一年苜蓿根瘤菌数量少,固氮能力弟弟,直接影响当年产量。因此,在播种前应进行根瘤菌接种,特别是未种过苜蓿的田地更需要接种,接种后的苜蓿产量可提高20%~30%。一般采取种子民衣的方法,粘着剂将根瘤菌剂、微肥等包到种子上。也可用根瘤菌直接拌种,每公斤菌剂可接种苜蓿种子10公斤左右。苜蓿根瘤菌可在市场上购买,也可从老苜蓿地刨 出苜蓿根,阴干后把根瘤搂下来,压成末,然后拌到苜蓿种子里。
4.2.4控制播种量。 苜蓿种子千粒重1.5~
2.0克,每公斤种子大约42万粒左右。国外进口的种子大多数经过加工处理,净度纯,大小均匀,发芽率高,每亩播种量可掌握在1.0~1.5公斤。国产种子多未经过加工,纯净度和均匀度较差,发芽率相对较低。可适当增加亩播量。一般掌握在每亩1.5~1.8市斤。土壤墒情和土质较好的地块,每亩播量可适当降低。
4.2.5抢抓播种时间。苜蓿在我市春夏秋三季均可播种,但最适宜的播种时问是8月中旬至9月中旬,最晚不要超过9月底。这个时期,雨季刚过,底墒较足,蒸发量小,土壤表层含盐量相对较低,此时地温及气温对苜蓿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有利,出苗齐,保苗率高,无杂草危害,冬前苜蓿株高可达5厘米以上,具备一定的抗寒、抗旱能力,翌年返青早,比春播可多收一茬草。有灌溉条件的地块,若在入冬前冬灌一次,可使苜蓿更安全地越冬,翌年早发。再晚出苗慢,幼苗抗冷子管性差,冬春保苗率低,翌年返青晚,直接影响第一茬产量。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4.2.6采取合理播种方式。 苜蓿播种方式有条播和撒播。条播省工省力,便于追肥、中耕除草等田间管理。撒播产草量较高,播后可尽快形成覆盖,抑制杂草生长。根据我市实际,应大力推广密垅稀植。也就是在核定单位播种量的基础上,行距由30~40厘米改为20~25厘米,实现稀植,既可增加覆盖,提高产量,又便于田间管理。
4.2.7严格播种深度。 苜蓿播种深度一般掌握在2~3厘米。若土壤疏松,机播前先镇压一遍,然后播种,便于掌握播深。播种后再镇压一遍,有利于保墒。特别应注意的是,由于苜蓿种子细小,顶土能力差,播深不易出苗。若土壤墒情差,必须造墒播种或整好地待雨后抢播。
4.3加强苜蓿苗期管理
在墒情适宜条件下,秋播苜蓿5~6天即可出苗,10天左右就能出齐,对缺苗断垅的应及时补播。苜蓿幼苗期不宜过早灌溉,特别是在两片子叶期切勿灌溉,以免由于水淹造成缺苗或生长受阻。在株高5厘米以上时可适度浇水,以当天能渗到地里不见明水为宜。苜蓿生长期间,应适当追施磷钾等复合肥,提高苜蓿的质量和产量。
5收割、加工及贮存
5.1适时刈割
苜蓿的收割加工是一个非常着急的技术问题,一般情况下应在苜蓿的孕蕾末期或初花期进行收割,以百株开花率在5%以下为宜,这样的苜蓿经晾晒加工后其粗蛋白质含量可达18%以上,符合产品的出口标准(不低于17%)。在完成全部收割时,百株开花率不能超过10%。这样粗蛋白质含量可保持在17.5%以上;如百株开花率超过10%,粗蛋白质含量将低于17%。达不到出口标准。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第一茬苜蓿草收割时间大约在5月中下旬,在水肥等管理条件好时,以后每隔一个月左右刈割一茬,一年可刈割4~5茬。
5.2刈割时,土壤表层应当干燥,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土壤表面过湿,则会影响苜蓿晾晒的质量。同时,土壤易被机械压轧和人畜劳作造成板结。割草的留茬高度应控制在5~10厘米范围内,留茬过高则影响苜蓿产量,留茬过低不利于机械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