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栗晓霞 河北邯郸广平南阳堡中学057650)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sis)简称附红体病,国内外也曾有人称之为黄疸性贫血,类边虫病,赤兽体病和红皮病等。本病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简称附红体寄生在人畜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本病最初在1928年由Schillling从小鼠血液中发现,并命名为球状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 coccoicoidis),,以后相继从绵羊血液中发现绵羊附红体(E.ovis)(Neitz等,1934),从牛血液中发现维容氏附红体(E.Wenyoni)(Adley和Ellenbogen,1934年)等。但病原性均弱,除剔脾动物外,在临床上没有发病的,因而附红体作为病原微生物曾几乎被忽视。然而自从50年代初,证明以严重的贫血和黄疸为主要特征的猪的边虫样疾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以后,附红细胞体的病原性才受到重视。尤其是近年来(1993年后),随着人附红体病临床例的增多,家畜附红体感染的爆发流行,更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一、病原学 (一)分类地位 附红体既有原虫特征,又有立克次氏体目的特点。目前国际广泛采用1984年第八版《伯吉氏鉴定细菌学手册》进行分类,将附红体划分为立克次氏体目(Rickettsiares),无形体科(Anaplasmataceae),血虫体属,也叫附红细胞体属(Eperythrozoon)。由于附红体寄生宿主不同其形态也不同,并且附红体有宿主特异性,故各种动物感染的附红体有不同的种名。目前,已发现有14种:如牛附红体(Etegandodes)、绵羊附红体(E.ovis)、猪附红体(E.suis)、兔附红体(E.lenps)、山羊附红体(E.hirci)、犬附红体(E.ovis)、鸡附红体(E.suis)、人附红体(E.humanus)、猫附红体(E.felis)、及E.E.wegoni,E.parvum等,其中E.suis和E.ovis的致病力较强,E.Wengoni的致病力较弱,E.paruvm(猪小附红体)基本上无致病力。寄生于猫的附红体(E.feris)是猫血巴尔通氏体(Haemobartonellafelis)的同种异名,但牛巴尔通氏体(H.bovis)、(Donatiet和Lestoquard,1934)是和寄生于牛的附红体属(Eperythrozoonspp)的不同种(Simpson和Love,1970),可根据附红体属和血巴尔通氏体属的大小及在红细胞的寄生状况等进行区别。Hoyte(1962)为了与牛红细胞表面寄生的维容氏附红体(E.Wenyoni)相区别,将在血浆中自由生活的种类命名为E.teganodes。Uilenberg(1967)已分离出病原性强的寄生血小板种(E.tuomiv),这三种多半是发生混和感染,用血液传代单独分离有困难(石原)。 (二)形态特点 扫描电镜(5600倍)可见附红体大小不一,形态多样,多为球形、圆形、环形、少数呈短杆状、半月状、顿号形、逗点形等,畜种间存在一定差异。附红体直径0.3~1.5纳米,可单个或多个散在的或多个聚成小团状的附着在红细胞表面上,使红细胞表面有突起,同时附红体寄在红细胞膜上时,也可改变改变细胞膜的结构和通透性,使附着的红细胞局部呈凹陷状态,个别可见细胞膜表面形成洞。而据黄印尧(1983)报道,E.ovis虫体所附着的绵羊红细胞,细胞膜是完整的,虫体与细胞膜之间有一明亮的间隙。附红体是个无壁、无核、无细胞器的原生体,只有单层膜包裹,其中可见电子密度大的类核糖体颗粒无规则的分布在胞浆内,偶尔形成串索,在胞浆层下还可见直径为10纳米的微管。 (三)染色 附红体苯胺染色易着色,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瑞氏染色为蓝紫色。采感染畜禽末梢血抹片,用瑞氏染色,置1000倍油镜下观察,可见附红体以圆形、球形、环形为主,少数为点状,短杆状,逗点状,半月状等不规则小体,因畜主不同形态有异。大部分附红体附着在红细胞表面上,使红细胞呈菠萝形、锯齿形、莱花状、星状、花环状。少数虫体分散在血浆中。轻轻旋动显微镜微调,可见附红体折光性很强,象一轮轮淡蓝色的宝石(红细胞),镶着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附红体)一样。附着在每个红细胞表面的附红体数一般为7~8个,也有的少到1个或多达20个以上,甚至红细胞表面布满虫体,使红细胞体积显著增大。据施立钰(1989)报道,鸡的附红体多为半月状,而且在血浆中发现有数个裂殖体包裹,有的正处于破裂状态。汤西池等(1991)也曾报道过在病肉鸡鲜血滴片中的血浆里有由附红体群体形成的椭园形包裹,晋希民在对兔的附红体病的调查中,也发现在所有被检兔血浆中均看到一种球状的,与球虫未成熟裂殖体相似的浅绿色寄生物,有的比红细胞大,有的比红细胞小,其内充满透明颗粒状物,但其与附红体有无关系尚不清。 (四)运动性 血悬滴标本观察游离在血浆中的单个附红体有很强的运动性,可前、后、左、右做翻滚或扭转运动;一般单个大型附红体活动力弱于小型附红体;许多附红体聚成团状者其活动能力减弱,仅呈现滚动或摆动;接近红细胞的附红体活动力减弱,寄生在红细胞上的附红体外观上观察无活动力,其整个红细胞连同寄生的附红体成为一体,有轻微的摆动、扭动现象。 (五)核酸类型 据黄印尧(1983)报道,用核糖核酸酶处理含有附红体的薄血片,再行姬姆萨染色附红体着色力减退;用去氧核糖核酸酶处理,着色力更减弱,两种酶混合处理,附红体着色力完全消失,所以peters认为附红体含有RNA和DNA;邰秀珍等也曾报道从荧光丫啶黄染色血片中,可观察到较大的附红体呈现桔红色,提示有RNA存在;而较小者为淡绿色,提示有DNA的存在。 (六)增殖与分布 1940年Neitz报道牛附红体种是由二等分裂出芽法增殖的,1973年,Keeton和Jain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也证实了出芽法。附红体的组织培养尚未成功,需要在活细胞内才能够生长繁殖,不能在体外直接分离和传代。实验室中常在敏感动物体内培养。附红体在感染的动物和人的骨髓中浓度最大,其次是全身末梢血,而动静脉血中的附红体含量相对少,说明动物感染附红体后,骨髓是最好的繁殖场所,而后释放到血液中。末梢血中虫含量多于循环血,可能是末梢血流动缓慢而循环血流动相对快,与机械性的作用有关。在附红体感染家畜的过程中,可干扰巴尔通氏体属、边虫属的微生物及巴贝斯虫、泰乐焦虫的感染。Foote等1957年发现在小鼠巴尔通氏体及巴贝期虫和附红体之间也见到有干扰现象,最初见到感染者相互间抑制增殖,致使潜伏期延长。1961年,Hoyte发现附红体与二联巴贝斯虫之间也有同样现象;1962年,Lshihava由于利用抑制泰乐焦虫的增殖方法,从而成功的分离出附红体。 (七)抵抗力 附红体对干燥和化学药品比较敏感,用消毒药只几分种就可将其杀死,但附红体对低温抵抗力较强。据侯顺利所做的附红体4℃保存实验中发现,30天后11份附红体阳性血液中的附红体仍有运动性,与本人所做的4℃保存实验结果一致。附红体在加有15%甘油的血液中于-70℃能保持80日的感染力。 二、流行病学 该病的发病动物种类非常广泛,已报道的发病动物有兔,猪、牛、山羊、绵羊、马、驴、骡、骆驼、鸡、犬、猫、小鼠、貂、狐狸和人。本病呈世界分布,无地域性分布特征。 由于附红体的生活史尚不清楚,自然传播方式也不清楚。但据报道本病的传播主要为接触性、血源性、垂直性、及媒介昆虫四种方式。其中吸血昆虫中的蚊、螯蝇、虱、蠓等为主要传播媒介。但垂直传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传播方式。刘兴发等在关于人畜(禽)附红体垂直途径传播的调查中发现牛、猪、人可以通过胎盘垂直传播附红体,垂直传播率可达98%~100%(牛5/6、猪10/10、人96/98)而且母本未感染者其新生子代不能检出附红体。但检出的50只蛋鸡阳性率虽可达98%,而其所产蛋孵育的1日龄雏鸡220只,20日龄鸡胚20个,均呈附红体阴性,说明鸡的附红体感染不能通过垂直传播。 另外,人为因素也可能造成本病的传播,如不洁的针头连续注射器,耳号镊,断齿器,去势片等,不消毒连续使用,在这些情况下,有可能经伤口传播。至于人兽附红体病之间的传播可能以接触为主,据邰秀珍报道,密切接触畜牧群的感染率55.25%(142/257),显著高于一般接触者38.36%(328/855)和无明显接触者6.78%(70/147)。 由于吸血昆虫为主要传播媒介,故许多人认为病原体的感染发病以夏秋为多,但据1996年裴标等人对人类附红体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一年四季中,人群感染率无差异,未显示出季节特征,侯顺利在1996年10月至1997年3月期间所进行的家兔附红体感染率调查中发现,在交方冬季,家兔的附红体感染率竟高达81.5%,据本人调查,2000年11月份廊坊市固安县曾大面积爆发过以猪、犬、鸡为主的附红体病。这说明多种传播方式 导致了附红体感染的多季节性,但由于夏季高温湿及吸血昆虫的滋生叮咬等不良因素多,很可能会促进感染家畜的发病。 本病隐性感染率高,据报道,马为95.8%、骡85.7%、猪95%、牛80%、绵羊88%、山羊82%、奶山羊100%、兔66%、鸡75%,而发病率,死亡率低(猪除外),多在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外界环境恶劣如气候多变、闷热、畜禽舍卫生情况不良、潮湿、蚊蝇滋生、体外寄生虫严重、饲料营养缺乏等因素存在时才引起本病发生。据邰秀珍调查表明,患病人附红体感染率49.23%,显著高于健康人感染率29.34%。且不同病种间的附红体感染率无明显差别,说明附红体可能是条件致病体,本病具有复发性,人畜感染后,每次复发都与血液中数量增减呈正相关。氢魏建忠报告附红体的复发和抗体减少也有关。 附红体有相对宿主特异性,即畜种不同,所感染的附红体也不一样。如感染牛的附红体不能感染绵羊、山羊和鹿(Ristic等,1974年)但附红体也有互感性,如猪附红体可以感染小白鼠、兔等,绵羊附红体可以感染人等。 三、临床症状 附红体通常不是高致病的微生物,除猪以外,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低。患畜出现临床症状前都有一个潜伏期,短者3~5天,长者10天以上。 人患附红体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发热、出汗、易疲劳、嗜睡、无力、淋巴结和肝脏肿大、恶心。临床化验可出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血球压积和血小板数的减少。 在动物发病时,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精神沉郁、毛焦无光、黏膜黄染,不同程度的贫血、消瘦、淋巴结肿大、呼吸迫促,有的腹泻,有的粪便带血繁殖力下降。除此症状外,在猪,临床上表现以“红皮”为特征,猪只皮肤发红,尤以耳、鼻、臀部明显;马属动物及牛有眼结膜炎、流泪、个别还有角膜浑浊,视力减退,甚至失明;牛前胃弛缓,鼻镜干燥,口腔粘液较多,奶牛产奶量下降;患鸡羽毛蓬乱,肛门羽毛有黄色稀粪,发生零星死亡,蛋鸡产蛋率可由产蛋高峰期的80%降至20%。 四、病理变化 动物尸体剖检可见病畜血液稀薄或变化不明显,皮下水肿,粘膜、浆膜、腹腔内的脂肪、肝脏等不同程度的黄染。全身淋巴结肿大,肺脏水肿,心包积液,肝脾肿大,胆囊肿大,胆汁充盈。肾脏或有出血点或表现为贫血,腹水增多,有的病例出现出血性肠炎。 五、病理组织学 病死畜肝小叶呈中心性或者灶状坏死,脂肪肝,库氏细胞吞噬含铁血黄素,心肌变性,心间质水肿,支气管肺炎和水肿。肾小球囊腔变窄,内有红细胞和纤维素渗出,肾曲小管变性、坏死。骨髓细胞增生等。 六、致病机理 附红细胞体感染动物后,呈潜伏状态,只在一定条件下才表现出病态。附红体经一定传播途径进入动物机体后,主要寄生在骨髓及周围血中,由于大量的附红体附着于红细胞膜上,使红细胞膜的变形性和可塑性消失,红细胞体积增大,红细胞膜的结构和通透性发生改变,细胞膜凹陷和形成空洞,以及大量虫体抗原释放在血液中,刺激了免疫学应答反应和网状内皮系统增生,使附红体和被寄生的细胞受到破坏,导致机体贫血,黄疸,发热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同时盆血又刺激了造血器官,尤其后期,补偿性红细胞迅速增生,网状红细胞增多,并发巨红细胞症,红细胞大小不均,多染细胞增多,有核红细胞出现等血液学变化。 七、诊断 附红体通常不是一种高致病微生物,除猪外,患畜的特征性临床症状不明显,难与有类似症状的疾病相区别,须经血涂片检出附红体,并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其它实验室检查方法才能最后确诊。同时要选择在发病初期采血涂片,容易找出典型虫体。当病畜贫血症状十分明显时,红细胞及虫受到破坏,不易查出典型虫体,通常将可疑病畜血液接种给同种或易感的健康小动物(附红体阴性者),接种后观察其表现和采血检查附红体,以最后确诊。其附红体阳性判定标准为:在1000倍显微镜下观察20个视野,发现附红体者为阳性,未发现附红体者为阴性。阳性样本按红细胞附红体感染率高低分为4个强度,即 (<10%); (10%~50%); (50%~75%); (>75%)。 随着科学的发展,近年来血清学诊断方法也已起步,可作为定性依据,主要方法包括:免疫荧光试验(IFA),间接血凝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流免疫电泳(CIE),补体结合试验。而且Franks.Hsu等(1992)对用ELISA和IHA检测猪附红体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两结果间差异极显著,表明ELISA比IHA更为敏感。 另外,马、骡、驴、牛、猪的附红体病的临床症状和流行特点与马传贫、马焦虫、马媾设、牛焦虫、牛边虫、猪弓形体病很相似,但根据附红体多形性的形态特征及寄生在红细胞上的位置和红细胞的感染强度容易与上述疾病相区别,巴尔通氏体与附红体形态特征相似,但巴尔通氏体多寄生于红细胞、肝细胞内,细胞感染强度小,可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菌落,而附红体多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普通培养基培养未成功。 八、治疗与预防该病目前尚无疫苗预防,只能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要注意搞好畜禽舍和饲养用具的卫生,定期消毒;夏秋季经常喷撒杀虫药物,防止昆虫叮咬;驱除畜禽体内外寄生虫;搞好饲养管理,积极预防其它疫病发生,提高畜禽抵抗力;防止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仔猪、犊牛、幼驹定期喂服四环素族抗生素;母畜产前注射土霉素或喂服四环素族抗生素,可防止母畜发病,并对幼畜起防病作用。较有效的治疗药物有四环素族氯苯胍等。但因患病动物的种类,个体及患病时期不同,对上述药物的敏感度也有差异。据临床治疗经验及所查文献表明: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对多种患畜有显著疗效,而且可预防多种动物本病的发生,庆大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对于人的附红体病治愈率可达100%,用青蒿琥酯片,可控制和缓解人附红体病的临床症状,抑制体内附红体的复制;卡那霉素对猪的早期患病有一定疗效;阿维菌素,氯苯胍对兔的附红体病有一定疗效,贝尼尔,黄色素对犬、鸡、猪、牛的治愈率很高,据栾景辉(1984)报导,用黄色素、贝尼尔对猪、牛的附红体病治俞率可达87%。但2000年8月秦皇岛市卢龙县10头患病奶牛的治疗结果却与之有很大差异。13头患病牛用黄色素、贝尼尔治疗无效,死亡一头后改用敌百虫治疗,其治愈率达100%;新砷凡纳明治疗猪附红体病效果虽好,但因副作用大,目前较少用;青霉素一般对立克次氏体无抑制作用;磺胺类药据资料介绍,不但不能抑制立克次氏体生长,反而具有促其生长的作用而不宜采用。除了采用上述药物以外,还应配合输血、补糖、强心、健胃等对症辅助疗法进行综合治疗。作者:栗晓霞 女 1978 大学本科 动物医学 联系地址:河北广平粮食局家属院一排五号057650电子邮箱:gjxin207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