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电影品牌研究(2)
2014-10-25 01:26
导读:二、演员选择——明星制 作为影迷崇拜和消费的对象的明星不但具有深厚的经济价值,而且顺理成章地拥有令人着迷的市场开发价值。“一方面明星的出
二、演员选择——明星制
作为影迷崇拜和消费的对象的明星不但具有深厚的经济价值,而且顺理成章地拥有令人着迷的市场开发价值。“一方面明星的出演能够吸引一批稳定而持久的消费群;另一方面明星能够吸引较大的投资和赞助,有助于提高影片质量和宣传力度,从而增加票房的额度。……明星能够为影片提供品牌价值和保证价值”。 深谙这一道理的冯小刚对明星的商业价值与实际作用了然于心,因此,他的电影十分注重“明星”的票房号召力。
出于这样的考虑,冯小刚电影在明星选用上十分谨慎。葛优成为他近来几部影片铁定的主角,成为影片叙述的中心,如流水般交替出现的女演员仅是为他配戏,与之合作。因此,有人戏称他的贺岁片是“铁打的葛优,流水的女主角”,对此,冯小刚解释说:“找葛优拍贺岁片,并不是一厢情愿,而是观众需要,观众需要葛优,我就用葛优。” “为什么不断地换女演员呢?因为葛优很受观众喜欢。但演员不变,又怕观众会疲劳,所以我们就换女演员。” 看演技,葛优作为加纳影帝自当无可挑剔;看影片,葛优成功塑造的角色反映了消费时代城市小人物的无奈状态,它既符合冯小刚电影风格的要求,也和当代都市的普通百姓的实际心态相吻合。因为葛优很受普通观众喜欢,所以他的剧本有时就是给葛优量身定做的,葛优被当作一种消费品牌来推销,保证和推动了冯小刚影片的经济效益不断上扬。同时,在冯小刚的明星策略中,他也会选择其他一些明星来烘托和衬托葛优的演出,一大批国内知名的演员出现在他的影片中,如徐帆、张国立、傅彪、刘蓓、关之琳、刘若英、刘德华、吴倩莲等。在《大腕》中,为了国际市场的需要,女演员选择了香港女星关之琳;在《天下无贼》中,为了在南方和东南亚获得一定的知名度,冯小刚启用了刘若英和刘德华,将明星阵容扩大到了内地、港台三家。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三、风格定位——营造喜剧氛围
冯小刚的电影创作受“港式贺岁片”的影响较深。“港式贺岁片”源于港台的神仙戏,“每当春节,港台的各类
戏曲就会请来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各路神仙,演绎一些故事,给人们增添喜庆色彩。后来,港台电影也总会在春节期间拍些热闹的喜剧。久而久之,专门为春节期间拍摄的电影被叫做贺岁片。” 冯小刚在自己的作品中延续了其轻喜剧风格,祛除了其中带有公式化的舞龙、舞狮镜头以及常用在影片结尾的所有演员出来集体大拜年、恭喜发财的镜头等,代之以京味十足的幽默来征服观众,从而形成了带有讽刺喜剧特点的“冯式喜剧”风格。
鲜明的京韵、京味是冯小刚电影幽默喜剧风格的鲜明特征,也是冯小刚影片区别于其它喜剧片的特征之一。而人物对白是冯小刚电影京味幽默的最显著特征,其幽默主要体现为调侃、戏仿、逗乐三种形态。
语言的游戏和刻意的嘲讽,对规则的颠覆,对权威的促狭,是冯小刚惯用的手法。在这方面,冯小刚电影深受王朔影响。但冯小刚放弃了王朔的叛逆和尖锐,回避了那些敏感的容易引起对立或冲突的领域。因此他的调侃虽具有讽刺性,但更多的却是逗乐成分。在其电影大段大段的对话场面中,人物操着满口的北京方言,谈论的内容丰富多彩,从流行文化到
就业问题,什么时髦有什么,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尽在其中。
在冯小刚电影中还经常闪现对一些正面对象的
戏剧性的仿照或摹拟,将以前各种类型中大家熟悉的经典性场面改变意味处理成喜剧场面,通过打破常规和观众的种种心理习惯性心理期待来造成喜剧效果,将有固定意义的语言、经典命题放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氛围和上下文中,使它产生新意。在《不见不散》中,当李清指责刘元的教学方法时,他说:“同志,我们今天大踏步地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进。”显然这是对影片《南征北战》中经典革命话语的戏剧性展示。在《大腕》中,王小柱在解释自己的商业动机时,也会紧随着政治口号——“搜狗网将对葬礼进行大胆改革,彻底破除传统观念对葬礼的束缚,使之更适应于21世纪的新人类经济发展战略。”这则是借王小柱的话语形象,讥讽当今流行的商场官话。《天下无贼》中比较经典的像黎叔设问式感慨:“21世纪最珍贵的是什么?人才!”、“有组织无纪律”等都是典型的大词小用,利用我们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思维和话语模式,将宏大叙事的话语用来表述生活小节,意义明白,意味诙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