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文化产业的营销对策(2)
2015-05-04 01:17
导读:2 选题策略至关重要。以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和如何应对为选题的书籍、影视剧往往备受欢迎。例如:国内的《大鳄无形》、《知情者》等影片均已成为市
2 选题策略至关重要。以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和如何应对为选题的书籍、影视剧往往备受欢迎。例如:国内的《大鳄无形》、《知情者》等影片均已成为市场宠儿。
3 改变娱乐业的盈利模式:从直接销售收入比例过低,过度依赖广告赞助、植入、贴补的模式,向“娱乐业的未来是在于把娱乐作为推广手段和一个情感高附加值创意的这么一个方式,在消费品领域里回收”的模式转变。
4 当然,开源节流的创意空间是无限的。比如,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宣布,从2009年开始奥斯卡颁奖礼播出期间将首次插播电影广告。
(三)传媒业受到的影响深入而广泛。面临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企业首先缩减的往往是广告投放。所以,整体上看,媒体广告收入会大为降低。但是,金融危机作为社会热点,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其本身就成为全人类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所以,以全面报道、深度探讨、快速传播金融风暴为题材的资讯和栏目,其收视率、收听率会大大提升。这些资讯和栏目本身又可带动广告收入的提升,提高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综合实力。
种类不同的媒体在金融风暴中所受的影响是不同的。数据资料显示,金融危机冲击下,网站的点击率、电视的收视率不降反升,特别是各大门户网站。而时效性较差的杂志不但广告严重缩水,发行量也锐减。
由于互联网是现今人们获取信息最快捷、最简单的渠道,能够实现同步传播、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传播,而且具有可反复浏览的信息保存性和深度阅读的专题性,迅速快捷的查找与方便多样大容量的超链接,以及及时更新的速度。人们为了尽快获得更多更新的关于金融危机的信息,更方便地查阅相关资料,更好预测经济趋势,更及时知道危机产生的影响和应对措施,更多地借助互联网,互联网备受青睐。纽约时报媒体集团首席广告官丹尼斯·沃伦(DeniseWarren)指出,金融危机反而造成了纽约时报网(NYTimes.com)访问量激增,广告量激增。而金融信息网站Boursorama的点击率增长了50%。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除了互联网,电视也具有声画并茂快捷传播的优势,也受到受众的青睐。
报纸和杂志则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金融类杂志销售火爆。世界知名杂志《花花公子》却遭受严重冲击,赫夫纳一手打造的商业王国股价急剧暴跌,甚至面临破产威胁。
应对措施:
1 危机时刻,媒体不但可以借机塑造品牌、扩大影响、抢夺受众,从发行上获得经济收入,而且,也会因此带来新的广告收入。 2 危机时刻,选择危机题材是这些报纸和杂志提升业绩的基本手段。
3 在广告收入存在锐减风险的情况下,加快以低廉投放成本与可控可监测受众效益制胜的新媒体的创新,大力发展软广告业务,也是媒体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大环境的基本策略。
4 娱乐化,也是报纸和杂志提升业绩、应对危机的策略。“面对当前突如其来的经济气候,我们认为有必要创造一些能令华尔街微笑的东西”,《花花公子》的高级副总裁加利·科尔说。《花花公子》启动了以华尔街女性职员为主题的裸照专辑的“选秀”活动,所有年满18周岁曾经或正在华尔街供职的女性,都有机会来《花花公子》拍摄裸照。这既使《花花公子》“高度娱乐”的经营定位演绎到了极致,又与华尔街题材进行了无缝隙对接。
很显然,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讲,基本生活消费、物质消费相对刚性,娱乐消费、精神消费弹性较大。因此,与基本生活、物质消费关联度高的文化产业部类,应继续保持高昂的态势和张力;与娱乐消费、精神消费关联度高的文化产业部类,应实施薄利多销策略,以保住市场和保持生产的连续为最大目标,不以单品最大盈利为目标。
二、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一)借“4万亿投资”之势,加大文化产业建设的支持力度。救市,拉动消费与投资是基本策略。为应对经济危机,中央要投入4万亿进行投资拉动。文化产业危机营销,首先要借势这4万亿投资,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文化产业,重在建设。政府要在文化建设上进行重点支持。这种支持不仅是政府直接投资建设,而且是通过政府投资的引动,政策支持,包括税收等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来引动更多的社会资本,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文化产业中来。这既是文化产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也是对党中央“拉动经济、改善民生”的大政方针的贯彻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