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文化产业的营销对策(3)
2015-05-04 01:17
导读:(二)借金融危机之“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历史证明,经济危机正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席卷资本主义
(二)借金融危机之“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历史证明,经济危机正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其危机的程度史无前例。正是在这次危机的内在推动和外在压力下,美国趁机进行了产业升级,重点进行了文化产业建设,从此拉开了美国“大片”席卷全球、美国文化冲击、同化全球的序幕。20世纪70年代爆发亚洲金融危机,日本、韩国借机大力进行文化产业建设,启动了产业升级,拉开了日本动漫走向世界,“韩流”袭击全球的序幕。
虽然,我国目前还处在大的经济增长周期内,但经济结构已经到了转型期。这次金融危机正好是我们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机会。大力进行文化建设,使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进一步提升,是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与举措。此次金融危机不仅是我国经济整体结构调整升级的契机,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契机。
(三)困境中看到机遇,变“危”为“机”,艺术地利用多种资本。危机中,“危”与“机”是相对的,善于从危机中捕捉机会,抢抓机遇,方显英雄本色。全球金融危机,国内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以及良好的增长预期,对外资构成了吸引力。其他行业的不景气,比如股市的低迷、房市的低迷,也对投资和消费向文化产业转移产生很大推动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升了文化新业态的生存、发展空间,文化产业也会吸引一些从别的行业转移来的投资。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给予民营资本国民待遇,降低民营资本行业准入门槛,鼓励民间投资,艺术地利用多种投资,千方百计把挑战变为机遇,把“危”变成“机”。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四)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提升信心,理顺关系,加强指导,强力拉动。利用政府的特殊地位和独有的整合资源的能力,大力举办论坛研讨、会议展览等多形式、多层次的活动,既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持、业务指导,也是应对危机、激活经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方法和手段。
(五)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国际合作。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各国越需要团结、交流、共同面对,科学化组合资源的威力就越大。金融危机,是挑战,更是机遇,尤其是对于中国来说,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互补、互助,平时得不到的“奶酪”、够不着的“葡萄”,金融危机的今天,可能唾手可得,出现了无数“抄底”进入的机会,可以比平时更低的成本获得对我们的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和地位。
三、迎接挑战,创造未来
1 创造精品,内容制胜。影视、图书等文化产品,内容是其制胜的关键,“内容为王”是其永远不变的法宝。金融危机促使文化产品优胜劣汰加速。在市场快速上升期,经济泡沫和行业火爆的洪流中,靠捡漏搭车尚能生存的平庸品,危机的冲刷必然使平庸品惨遭淘汰。危机面前,促使我们实现由注重规模到关注内涵的转变。做好内容,质量取胜,既增添了外在压力,更增加了内在动力。
2 节流开源。节俭开支,降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开拓新收益渠道,开发新的文化产品,谋求自身突围。
3 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经济萧条时期,是每个人求学充电、提高技能、韬光养晦的绝好机会,也是各企业修炼内功、进行队伍建设、素质提升、“冬季大练兵”的绝好机会。各企业可以借此机会,进行人员
培训,组织优化、流程改造、战略规划、调兵布局、文化提升……。同时,也是进行客户关系维护、品牌建设与提升的好时机。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4 逆势而上,乘势而为。经济危机,正是市场洗牌、行业洗牌时期,那些优势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加强竞争,迅速出手,低价倾销,快速突破,适时兼并,加速洗牌。事实上,再好的历史机遇,也有破产的企业,再大的危机萧条,也会诞生辉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