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率偏低的原因与对策探析(3)
2015-05-30 01:42
导读:(九)较高的增值税率抑制了消费需求 增值税的性质决定了税负最终由消费者承担。我国增值税的法定税率为17%,在亚太国家和地区中最高。因此,我国
(九)较高的增值税率抑制了消费需求
增值税的性质决定了税负最终由消费者承担。我国增值税的法定税率为17%,在亚太国家和地区中最高。因此,我国应该降低增值税率,让利于消费者以刺激消费。
降低增值税率不仅有利于刺激消费,还有其它优点:一是它能弥补利率政策的潜在不足。提高利率可以抑制投资,而且对于利率弹性较低的群体(低收入阶层)来说,提高利率增加了存款的利息收入,促进消费。但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利率弹性较高群体(高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二是低收入阶层的增值税负担高于高收入阶层,因为前者的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高于后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降低增值税税率有助于缓和收入差距的问题。三是短期内有助于降低物价水平,抑制通货膨胀。从长期看,有利于缩小投资和消费增长的不平衡。因此,就近期来说,降低增值税税率以促进消费不失为一个良策。基于此,我国将于2009年1月实施增值税转型,部分增值税将下调。
此外,有研究认为,在影响储蓄率的原因中有58%来源于文化传统。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东方民族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具有更高的储蓄倾向。我国的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是很重要的。政府应对百姓在观念上加以引导。 解决我国消费率偏低问题的策略
(一)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水平
政府应通过积极发展经济来提高整体的经济实力,为城乡居民增加收入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分配政策上要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当前特别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及其收入水平。主要方面如下:保持农民收入有较快的增长势头;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加大对职工最低工资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进一步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最大限度地扩大就业总量,建立和完善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以提高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所以,方案的设计应该考虑大多数居民的承受能力,否则方案的推出可能会增加老百姓的支出预期,抑制他们的即期消费需求。
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医疗保险体制、教育体制等存在大量弊端,大多数消费者对未来预期不稳定,即使收入增加,也不愿增加当期消费,而为可能出现的失业、医疗支出等进行储蓄。此外,家庭支出的不确定性加大,如子女教育支出增加,也导致当期消费减弱。为此,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十分紧迫,应:规范和完善居民低保工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险参保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完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妥善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
(三)努力为农民创造消费条件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2/3的人口在农村,而目前农村消费占全国总量的1/3,由此可见,农村的消费潜力还很大。所以,应该把增加消费的重点放在农村。
农民的问题不解决,我国的消费结构是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的,这也就影响我国整体消费的扩大。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农民的收入偏低等因素都严重制约着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政府应在改变分配制度,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变农村消费环境,以适应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着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善:电网改造工作。不断完善供电设施,从而加大电视、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的消费;加强农村道路、通讯和
广播电视设施的建设;完善农村的上下水设施。这些都是属于公共产品范畴,一家一户是无能为力的,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组织。这种发展思路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念相一致的。此外,对城镇居民的所得税减免和农村居民的农业税减免是政府增加居民收入水平可采取的一个直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