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率偏低的原因与对策探析(4)
2015-05-30 01:42
导读:(四)调整供给结构以增加有效供给 根据国内市场国际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生产质优价廉、满足居民需要的产品
(四)调整供给结构以增加有效供给
根据国内市场国际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生产质优价廉、满足居民需要的产品。具体方面如下:利用好国内外的各种资源,改善供给结构,稳定物价,增加有效供给;扩大消费热点,如房子、汽车、旅游等,不断拓宽服务消费领域,扩大服务消费品种和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面向农村居民大市场,调整产品结构,生产能满足农民特定消费环境和消费特点的产品。
(五)改善居民消费的政策环境
要提高居民消费,就必须有良好的消费政策环境。因此,政府应在要加强消费环境的建设、强化对市场的管理,完善消费政策、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上下功夫:加强对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努力创造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清理和修订不利于消费结构升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清理各种名目的不合理收费;完善信贷消费政策,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进一步扩大信贷的规模和领域;探索扩大居民最终消费的新方式、新途径,刺激当期需求,引导和拉动消费需求增长。例如:在住房消费方面,可以考虑对中低收入家庭购买住宅进行适当补贴。在汽车消费方面,可以考虑对购买经济型轿车的消费者予以减免所得税的税收鼓励,坚决取消一些地方对非本地产汽车销售的歧视性政策;采取各种措施筹集资金,用以改造城市道路,扩建城市停车场;开征燃油税,规范汽车购买和使用中的税费征收。在医疗服务消费方面,应加快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制度、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整顿药品市场,降低药品价格;应打破垄断,鼓励竞争,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应适当补贴低收入阶层的医疗费用;鼓励农村发展合作医疗,扩大农村医疗服务的覆盖面等。在教育服务方面,应抑制中
小学教育支出的过快增长。教育费用增加过快的压力,不仅抑制了居民的教育消费需求,也抑制了居民其他方面的消费需求,必须采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六)培养居民新的消费理念
引导居民的消费观念,实现由节俭型向适度消费型转变;加强宣传、教育,使居民懂得促进消费和扩大消费是发展经济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措施;适时抓住国家经济发展良好态势,积极引导居民扩大消费;提倡健康消费、安全消费、绿色消费、环保消费、科学消费,促进消费实现途径的多样化,由量入为出型向信贷消费型发展。
(七)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
就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为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应努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大力发展社区服务、餐饮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强引导职工转变就业观念,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落实好最低工资制度,确保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彻底消除进城务工农民的歧视性政策和障碍,简化各种手续,防止乱收费。努力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为农民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最大限度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八)降低投资对消费的挤出效应
我国消费率逐年下降的直接原因是投资过热。投资具有两重性、边际效益递减和对消费的挤出效应。这三种效应作用的结果将导致供大于求、通货紧缩和投资效率的显著下降,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因此要提高消费率,首先应抑制低水平投资的扩张,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降低投资率,为消费率的提高创造空间。
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解决投资率较高,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失衡的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通过积极地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切实不断提高各阶层居民的收入水平,使不断扩大消费建立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使消费增长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政策等方面,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将消费需求提到投资需求、出口需求的前面,放在政策的首位,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主导型的重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