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类高等院校《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改革研(2)
2015-10-28 01:17
导读:教师根据学生参与案例探讨的积极性,他们所形成观点的独特性,论证其观点的合理性,语言表述的条理性等因素,给学生打分,作为他们平时成绩的一部
教师根据学生参与案例探讨的积极性,他们所形成观点的独特性,论证其观点的合理性,语言表述的条理性等因素,给学生打分,作为他们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按照指定的系数计入他们最终的课程成绩。
教师购买“便利店”和“梦幻西餐厅”的经营软件,让学生进行模拟经营。学生在模拟经营的过程中,必须记录相关的经营业绩,自己碰到的经营问题,并结合所学的营销学原理等知识,谈自己对此问题的分析和最后做出的决策,以及此决策的经营效果;是否使经营业绩或碰到的问题得以改善或解决,自己从模拟经营过程中获得的感受和体会。学生必须把以上内容写成简单的书面报告,在课堂上与师生交流。
视书面及课堂报告的效果而定,如果理想的话,再指定(自愿最好)其他学生对报告进行提问,提出自己对报告的不同意见,力求使大家在讨论和争鸣中深化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教师也对报告提出自己的看法,促使全班学生与教师形成提问和探讨的氛围,让大家在模拟经营中掌握营销学的原理知识。
教师根据报告学生和提问学生双方的表现,分别给他们打分,作为平时的成绩,期末以报告成绩和提问成绩的平均分作为他们本课程的最终平时成绩。
学生也可以讲述其他与经营管理有关的论题,他们可以谈谈自己的亲戚朋友实际经营的状况、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的营销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自己做出的营销
策划方案,等等,形式不拘一格。
关键在于,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要能引起其他同学的兴趣和积极反馈,真正去观察身边的营销活动,仔细思索其长处及待改进的方面。由此,能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营销事件结合起来,深化对营销学知识和原理的理解,提高应用这些知识和原理的能力。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和市场营销模拟经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在教师自己编写案例之前采用的案例,从内容上看,尤其是国内案例,大多是一种经验性总结,且多有明确的答案。即介绍某一企业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这虽然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由于这种案例的求解路径是既定的、唯一的,因而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现在课堂上使用的许多案例由教师本人自己编写,但受教师自己的社会实践的限制、所收集材料的导向性限制及个人思维倾向性的局限,虽然我已经意识到要注意这个问题,但尚未较好的避免此问题,许多案例中的答案仍过于明显,致使学生认为缺乏挑战性。
从案例教学的方法上看,存在着类似通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举例说明,学生被动学“经验总结”或应试学习的状况。虽然学生也有某种程度的参与,如课堂讨论等,但由于有些案例与学生自身的关系不直接,甚至距离较远,因此常会以评论者的身份分析案例,从而难以经营者或决策当事人的身份进入角色。
事实上,企业一定的计划目标,可通过多种途径达到。而某种成功的经验(案例) ,只是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管理决策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只有如此才能成功。因此,如何选择无答案的案例,即只提供某些背景材料和希望达到的目标等,至于选择什么途径或方案、用什么方法实现目标,则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去做,这既是改进案例教学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决策水平的需要。[1]
(二)案例教学中,案例的形式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模式,企业背景、产品背景、市场竞争状况等等都是案例中常见的素材模块。一个成熟的案例把关于企业的七七八八的素材都整理出来,分成几个既定的素材模块,呈现到学生眼前。案例的最后部分提出问题,学生从素材中选择要点、分析并最终回答问题。 传统案例形式呈示给学生十分全面的背景资料,然而,现实营销实践中,没有人为营销人员准备如此充分的、客观的营销信息,营销人员需要自己去寻找、捕捉消费者反馈、竞争品牌等营销信息,即使获得了营销信息,他们还需要识别信息真伪。因此,这种信息完备的传统案例形式不能够反映现实的营销实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