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营销,拒绝浮躁

2015-12-13 01:43
导读:市场营销论文毕业论文,营销,拒绝浮躁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营销浮躁的表现
营销浮躁的表现  本人先后服务于三家大型家电,在营销、销售界打拼了5年,做过业务员、市场部主管、分公司经理,切身感受到企业领导和高管层的“营销浮躁症”对企业的危害。其表现概言之,有如下几种:  1、目标脱离实际,搞“大跃进”,希望高速增长、创造奇迹。任务定得高不可攀,以为可以“法乎上,得乎中”,孰不知对普遍缺乏激情的营销队伍而言,反起到打击士气和促成业务员另辟蹊径搞灰色收入的反效果。  2、做市场寄希望于策划、点子,追求轰动效应,一炮打响,广告鼓吹,甚至欺骗消费者。表面上看起来风风火火,也能造成一时旺销,让不明所以的对手惊慌失措,然而假象终究难以持久,于是销售额又大幅下滑,经验老到的对手往往可以不战而胜。“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的现象屡见不绝。奇怪的是,仍有不少企业对这样的“成功案例”和“企划高手”追捧不已。  3、业务重技术、技巧,偏执于渠道、客户和价格战、促销战。业务型销售人员吃得开,依赖经销商、靠大户打款压货出业绩,终端工作喊得响,并没真正埋头抓好抓到位,对价格和促销形成过度依赖,市场脆弱,销售不稳定,波动大。  4、重单项指标,结果至上,以销量论英雄,一好遮百丑,考核不健全。这在前些年企业高速成长时期尚未可言成败,在今天微利则危害极大,销售人员只千方百计提高业务数字,不惜牺牲长远利益,短期行为多,业绩非良性增长,活力不足而销售费用高,管理混乱,分配不公,员工有怨气。  5、实行高压政策,不能忍受销售额停滞不前、下滑,轻激励、培养,业绩不好就换人,销售队伍疲于奔命,焦头烂额。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更换频繁,军心不稳,员工没有安全感、归属感,形不成核心团队,遗留前仆后继。  浮躁的原因浅析  营销本身即具有追求市场扩张的职业特点,无此激情则不是合格的营销人,这种与生俱来的职业倾向,要求配以冷静、理性,否则就极易变成冲动、浮躁。但市场开发具有差异性、层次性,是有步骤的,不能把整体策略立足于个别人的个人英雄主义产物上,把局部富油区的井喷式增长视为样板,要求全体达到某种增长率。故而实战经验丰富的老手往往趋于保守,初生牛犊与纸上谈兵者则好激进。  不过浮躁更多是源自“老板”浮躁(这里的“老板”指对企业战略规划、组织架构、经营运作和人力资源等具生杀大权者,往往偏好独裁),好大喜功,野心勃勃,缺乏耐心,或者好面子,要维持增长的泡沫,于是等不及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好基础就划下“赶英超美”的宏伟蓝图。××企业宣称要在×年内打进行业三强之类的豪言壮语常见诸报端,相比之下,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常较低调。  另一种常犯错误是企业家和经理人危机感过于强烈,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本是好事,但急于求成就滑向浮躁。愈是紧要关头,愈要加倍谨慎、决策,拍不得脑袋,必须先稳健地走几步,把基础打牢,快起来才有底气,成竹在胸。盲目追求高速度的数量扩张只会自乱阵脚。  在喧嚣的浮躁氛围下,能不为对手表象所动而静下心来默默耕耘的企业了了无几,大部分中国职业经理人所承担的业绩压力之大是无法想象的,纵使原本修养再好的人,也难免随之浮躁起来,希望短期业绩上升,为自己增值,尽快打造个人品牌、提高身价后远走高飞。高层的浮躁情绪向下传递,中基层经理人也倾向于采用立竿见影的。  浮躁的危害  集体浮躁使整个组织文化本末倒置,缺乏符合实际的战略规划,或把花大价钱请咨询公司做的整套文本束之高阁,从上到下全力倾注于短期目标、短期效益,对市场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忽视良性增长和基础工作的扎实、稳固,长期目标乏人问津,构建核心竞争力和顾客中心成为务虚的做秀。  可怕的是这种组织文化会形成惯性,因为浮躁本源自高层,除非高层高瞻远瞩有决心挤掉泡沫、把企业做实,否则企业就失去反省纠错能力,无视失败,年年重复同样的错误,一个本来大有希望的企业折腾几回也就元气大伤了。  屈云波在科龙改革,遭遇到同样的惯性作用,一边要打牢基础一边要有好看的数字,怎能让他不浮躁起来?“临阵换将”这种看似最简单、直接但未必有效的刺激业绩的方法被频繁运用,分公司经理的平均寿命一度以月计数。科龙的营销基础确实得到加强,但只是勉强支撑着业绩不下跌,要“一年小变,三年大变”谁给他时间呢?越是急于求成,基础越是无暇夯实,营销队伍貌似强大,执行力却很弱,成为阻碍企业战略实施最顽固的“魔法师”,再好的营销计划、方案一落地都消于无形,屈云波自然回天乏力。  在集体浮躁下,很难真正实现销售向营销升级。那些在非理性竞争中拼杀出来的经理人,绝大多数是业务型、销售型的人才,谈笑间搞定客户,吃喝嫖赌成风,灰色收入成为共性现象。他们从一个企业跳到另一个企业,照样潇洒一番,企业发展到底如何并不真正关心,缺少成为帅才运筹帷幄的综合素质和道德追求,离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还有一段距离要走。  浮躁的内部还往往存在着普遍麻木,第一代创业者们打天下时员工对事业的热情、激情、对本职工作的兢兢业业、对企业命运的关心已难觅踪迹,员工和部门间的不负责任、相互推诿、浪费、扯皮现象在损伤着企业肌体。为了钱、待遇和自我,人才开始在企业间频繁流动,为自己考虑远远多于为企业考虑。员工们不知道企业这艘航船会驶向何方,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  宏伟的企业目标和远景为什么不能鼓舞人心?人人都能来两句的企业文化到底哪里去了?标榜的战略、宗旨与使命员工接受了吗?  产生这些信心危机的原因是内部人最清楚自己的企业能吃几碗饭,当不具备相应的扎实基础时,一味在上层建筑领域花样翻新,不仅不能促进竞争力提高,只能造成竞争力的破坏和发展的停滞,陷入恶性循环,欲速则不达。浮躁的产物不能打动人心。战略的具体执行人已看透中枢无复具有领导全局的能力,也就以消极敷衍的态度得过且过,疫气以很快的速度传播,使忠于职守者缺乏信心,企业在浮躁冒进和悲观失望两种对立情绪的夹缝中生存。  有些企业每年仍能维持在行业暂时领先地位,或小有进步,颇为沾沾自喜,其实不过是50步笑100步而已,须知往往这不是你做得好,而是别人做的太差。然而这种在浮躁状态下跌跌撞撞地胜出对手的日子还会有多久呢? 
上一篇:论城市营销的公共性价值及其实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