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福建城市品牌营造(2)
2016-06-08 01:03
导读:其次,福建城市与国内外著名品牌城市相比,其差距表现为:品牌产业的差距,优秀的品牌城市无不有优势品牌产业支撑,而福建城市产业虽在电子、机械
其次,福建城市与国内外著名品牌城市相比,其差距表现为:品牌产业的差距,优秀的品牌城市无不有优势品牌产业支撑,而福建城市产业虽在电子、机械、石化等产业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有大企业没有大产业,更未形成城市标志性品牌产业,与国内特色品牌化产业及国际上品牌城市有较大差距;政策环境的差距,国外许多城市制定了保护知识产权的立法制度,为风险资本投向高科技创业公司提供金融制度等,营造极具竞争性的企业家氛围,并且提倡最新技术信息自由流动,支持创新冒险,相比而言,福建省虽出台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但人文创新创业精神的缺失制约了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的差距。世界级的品牌城市需要世界级的基础设施,福建省基础设施配套(含人居环境)还不完善,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尚有差距。
政府在城市品牌营造中的定位
(一)城市政府职能角色的转变
“全球化”概括了中国今后20年发展的主线,意味着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意味着政府在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上要进行转变和变革。政府职能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转变,政府也要抓大放小,干政府该干的事。在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政府首要做好三件事:做到“三公、四政、一特殊”,即提供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三个公共产品;做好行政、财政、市政、民政工作;同时支付特殊时期的转轨成本。
随着城市政府职能角色的转化,城市政府由幕后的城市管理者、服务者走向市场竞争的前台。政府不是单一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城市顾客(外商、旅游者等)“用脚投票”迫使政府像企业一样改进效率。中央与地方分权制后,地方城市政府之间的权力边界和固有的行政区边界相互强化,地方城市政府可以自由地在这个边界内经营,进而形成了“行政区经济”。在利益意识、竞争意识和政绩意识的多重驱动下,城市政府“经济人”的角色得到进一步强化。随着城市利益主体地位的逐渐形成,“城市经营”成为城市政府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外城市竞争,如何吸引更多城市顾客、如何提高城市竞争力成为城市政府关注的焦点,以提高城市品牌价值作为最终落脚点的“城市经营”越来越受到城市政府的重视。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城市经营的难点
目前,城市经营急需解决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对城市经营目的认识问题。由于仍然普遍存在的资金导向问题,在城市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上,往往为追求短期收益而对城市资源进行过度开发、不合理开发和破坏性开发,造成对城市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以至功能退化。而且,为追求眼前的经营利益,城市经营中往往忽视对城市资源的战略性经营,从而忽视了土地、空间、文化等城市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此外,对于那些在近期难以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城市资源,在一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没有注意其潜在的长期效益。
城市经营的主体还不清晰。在我国,城市经营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城市政府的关注,并成为政府介入的理由之一。政府行为广泛地介入到城市资源配置的各个领域,城市经营呈现出典型的政府主导特征。然而,政府介入不仅扭曲了转向市场经济后的政府职能,与市场化改革的要求背道而驰;而且,政府的过度介入还会扭曲市场在城市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引起城市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 没有市场的介入就不可能有效率,市场化的城市经营模式首先要求市场成为城市经营的主体,进一步说是让竞争性市场上的企业成为城市经营的主体。城市政府经营城市,目的是利用市场,提高效率。在城市水、电、气之类的自然垄断行业,市场是失灵的,政府介入就能防止损害消费者福利的垄断,但这些行业仍然可以交给企业来经营。政府的介入主要在于对这些企业的经营进行监管。城市规划是政府的职权,也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平台。政府对城市发展行使规划权,决定各种城市资源未来的使用、运作和发展形态。凡是市场经营更有效率的领域和城市建设项目交给市场后,剩下属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就应该由政府提供和经营,这本身是服务型政府行为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