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2)
2016-06-09 01:00
导读:(二)旅游空间选择不合理 我国拥有很丰富的旅游资源,其分布地域比较广,但旅游者在进行旅游地选择时,绝大部分偏向热点景区,而温点或冷点景区
(二)旅游空间选择不合理
我国拥有很丰富的旅游资源,其分布地域比较广,但旅游者在进行旅游地选择时,绝大部分偏向热点景区,而温点或冷点景区备受冷落。据统计,2005年五一期间,纳入全国假日旅游统计预报体系的39个重点旅游城市旅游人数占五一期间总人数的38.70%。就是面对同一景区,旅游者选择游览景点也呈现出趋热避冷,例如南岳衡山的景点大庙、祝融峰游人如织,有增无减,而风景优美的藏经殿、麻姑仙镜等景点游人不多,由冷点渐成为了冰点。这一局面的进一步恶化给旅游地承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此引起旅游地环境的破坏和旅游质量下降。
(三)异化旅游内容
不少旅游者在进行旅游消费时,其部分行为对旅游内容进行异化。有些旅游者利用公费旅游的机会,对美丽的旅游景观不加理睬,只进行日常的一些大众娱乐项目,例如玩牌。曾有报道,不少到三峡旅游的游客在游船上不欣赏三峡风光,取而代之的是玩牌。还有些旅游者以旅游为幌子,在旅游过程中追求不健康的感官享受,开展嫖娼、看色情表演、聚赌、吸毒贩毒等非法活动。这一现象不具有普遍性,但如不及时加以制止,随着旅游朝个性化发展的趋势,只会蔓延开来。另外,在旅游过程中,一些旅游者在不良导游的游说下,或者自身的爱贪小便宜习惯的影响下,出现购物不追求物美价廉、容易上当购买伪劣旅游商品等非理性消费行为。还有一些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虚荣心,在没有考虑自己的收入或收入阶层等约束条件下,一味追求商品或服务的效用,盲目攀比高档消费。这些现象大大削弱了旅游本来的含义。
(四)破坏环境和设施
早在2002年,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负责人、全国政协委员梁从诫就指出非理性消费行为会对环境造成消极影响[ 6]。除了上面讲到了旅游者在旅游时空选择的过度集中造成了环境和设施的破坏,还有不少旅游者受自己不良习惯的影响或者对旅游服务不满,在旅游活动中不讲卫生,例如乱扔垃圾和随地吐痰等,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到著名景点喜欢留下“某某到此一游”,或者在文物上面涂鸦,制造大量的旅游垃圾文化,给旅游景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无形中给后来的旅游者一个错误的引导。这些忽视社会公德的行为都属于非理性消费行为。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四、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的成因
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形成原因很多,归纳一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旅游产品的特点造就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形成 旅游者的决策是一个结构化和连续的过程,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面对复杂的情景和问题时,旅游者会采取捷径或应用部分信息进行处理,这样容易导致非理性消费行为产生。由于旅游产品的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时性、异地性和综合性等特征,供需方对旅游产品的信息获取严重不对称,使旅游者面对的问题更加复杂,决策出现非理性也是很普遍的现象。因此为了降低风险,在选择旅游地时出现趋热避冷。
另外,旅游产品单一和组合不合理也是造成旅游者对旅游内容进行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旅游者在钱和闲都不缺的情况下,当然希望旅游产品能满足个人的需要,而现阶段旅游产品的内容单一,形式以团体消费为主,这无形中造成了供需不协调。在这种情况下,旅游者很容易产生改变旅游项目内容的心理和行为。
(二)旅游者本身的原因导致非理性消费行为
旅游者自身养成的好奇心理、对利益的冲动、贪图便宜、不计后果等消费心理和一些不良的消费习惯导致了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发生。一些旅游者出于对某种旅游资源的好奇,在不考虑自身收入、产品价格水平等约束条件,进行旅游消费。或是把旅游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为满足自身的虚荣心而进行盲目攀比和过分讲究旅游的消费档次。或是在作决策时,未经仔细考虑或者对旅游产品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主观上形成决策上的失误;或是受传统文化或宗教文化的影响,旅游消费并不是遵循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进行。前面说到,旅游者在旅游时间选择上的过度集中,很大程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平时聚少散多,只有在黄金周和春节,家人才有机会为了增进家人和睦而进行家庭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