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障费用征收
社会保障制度已经被普遍认为是稳定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安全网”和“减振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我国经济面临的风险最终会降临到具体的个人身上。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完善,人们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不足。而制度中1%的缺陷对受其影响的人来说就是100%的损失。因此,既需要以立法方式将其制度化、法律化,又要广泛宣传和切实实施,让人们知道个人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和当其遇到困难时可以从社会得到什么样的保障待遇以及如何得到这些待遇。只有这样,在出现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和个人劳动风险时,人心才能够保持稳定。因此,应尽快制定《社会保险法》[8],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将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普及全社会。
(四)完善工会立法,赋予工人基本的罢工权
罢工权是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盟约》第8条规定:“本盟约缔约各国承担保证:……(丁)有权罢工,但应按照各国的法律行使此项权利。”结社自由委员会认为罢工行为是工人及其组织为捍卫或增进其经济和社会利益可以使用的一种重要手段;罢工行动属于第87号公约第3条规定的工人组织有权规划自己的活动和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这项权利范围内的行动。因此,用法律禁止罢工是对工会捍卫和增进会员利益以及对工会自由规划其活动的重大限制,是与结社自由原则相抵触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劳动关系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出现。因此,应对罢工权重新认识,赋予劳动者在一定条件下以罢工来对抗雇主是弥补其弱者地位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国在2001年2月批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时,并未对罢工条款作出保留,而国内法中没有关于罢工的规定,出现了法律漏洞。罢工行为涉及面广,具有对抗性、群众性和迁延性等特点,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秩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应通过法律规定劳动者的罢工权、罢工的条件和不得罢工的情形以及罢工的处理机构和处理程序。
五、结束语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我国立法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最大的冲击主要来自思想观念和法治精神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要求基本人权和各种法定权利的真正实现,因此各项立法必须具有逻辑上的自恰性又具有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同时要伴随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务员素质提高,从而改进政府形象,实现“高效、廉洁、低成本”的政府运作机制,充分体现法律和制度的人文关怀。最终在政治民主、法治健全、社会自由的前提下,落实各项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保障所有劳动者平等就业和自由择业,赋予劳动者罢工权和用人单位裁员权,协调劳动关系,实现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稳定。
参考文献:
[1]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2]国际劳工组织1958年通过的《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1964年通过的《就业政策公约》。
[3]仲大军。国民待遇不平等审视-二元结构下的中国[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271。
[4]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97。
[5]邓放歌。一个农民孩子的心路历程,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附录),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354。
[6]江山。中国法理念[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115.3311《劳动法》关于集体合同的规定仅有三条,即从第三十三条到三十五条。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3。
[8]王全兴。劳动法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