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我国在证据分类的理论中并无传闻证据的分类,与传闻证据相类似的是传来证据。二者虽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区别。传闻证据与传来证据在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之处,即第二手以上的证据既是传来证据,也可能是传闻证据,例如证人在法庭上转述他人的陈述既是传来证据,也是传闻证据。但是二者并不能混为一谈,它们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其一,强调的重点不同。传来证据强调从原始出处以外第二手以上的来源获取的证据,而传闻证据强调以法庭为中心,凡是证人在法庭审判以外提供的证言,或者证人陈述的内容不是本人亲自耳闻目睹的证据,都是传闻证据。
其二,范围不同。传来证据包括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而传闻证据则仅限于言词证据。
z.我国的传统及诉讼模式等与传闻证据规则不符。纵观我国刑事诉讼的发展及沿革,一直“重实体,轻程序”,且我国实行强职权主义诉讼模式,是以为中心的,侦查机关拥有强大的侦查权,他们获得的各种笔录在法庭上通常具有较强的可采性,使庭审程序几乎流于形式:而传闻证据规则是在英美法系“程序至上”的理念上形成并发展的,并在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下是以审判为中心的,强调证据必须在法庭上出示,经过交叉询问和被告人的质证,方能具备可采性。
虽然传闻证据规则有其自身缺陷,又与我国的法律传统及司法现状不符,但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们不能因为以上这些原因就把传闻证据规则一票否决,拒绝吸收国外的有益经验,这一规则对我国的司法实践还是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的。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我国实际,进行配套的制度改革。
I.完善证人出庭制度。我国证人出庭率普遍不高的情况,与我国证人作证制度不完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这一制度:首先,在立法上明确证人出庭作证的情形及例外规定,建立强制证人作证制度和证人拒绝作证制裁制度;其次,建立证人保护制度,即保障出庭作证的证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防止打击报复,消除证人出庭作证的顾虑及隐患:最后,建立证人作证补偿制度,即凡是由于证人出庭作证而受到的经济损失,应由国家予以一定的经济补偿。
2.实行“起诉状一本主义”,切断侦查、起诉和审判之间的联系,防止法官在审判前对直接接触证据而产生预断和偏见。我国实行“案件移送主义”,机关向法院移送的不仅包括起诉书,而且包括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这样导致法官接触到大量的传闻证据,很容易造成主观上的预断。因此,实行“起诉状一本主义”更有利于司法公正。即检察机关决定向人院提起公诉时,只能将具有法定事项和格式的起诉书提交有管辖权的法院,不得向法院移送侦查中形成的笔录和收集的证据。
除了这两种制度,有学者呼吁还应建立交叉询问制度、在场制度,完善救济制度以及建立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模式等。
五、结语
传闻证据规则是英美法系国家的产物,有着深刻的制度基础和传统,比较适合以证人为中心的对抗制诉讼模式。而且其本身又存在着缺陷,使本来就复杂繁冗的传闻证据规则面临着极大困境,促使各英美法系国家不断进行改革与完善。我国实行强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近似于大陆法系国家,因此,我国不宜确立传闻证据规则。除了借鉴传闻证据规则中韵有益经验,进行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更宜确立直接言词原则,这样更符合我国的法律传统、制度基础以及现阶段的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