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过失导致的纯粹精神损害——以美国法为中心(7)

2014-05-21 02:52
导读:[8] 关于物质性人格权与精神性人格权的区分,参见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5年版,第4446页。 [9] 主要原因如下:首先

   
      [8] 关于物质性人格权与精神性人格权的区分,参见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46页。
  
      [9] 主要原因如下:首先,美国法上的隐私权包括了我们通常所称的肖像权、姓名权、名誉权等等,例如在《侵权法重述(第二次)》第652条中,对隐私权的侵犯包括四种类型:一是侵犯他人的私人领域或破坏他人的独处;二是未经同意使用他人的肖像、姓名;三是向公众公开他人隐私;四是对公众公开会导致该人陷于公众的误解的信息。其次“在美国,长期以来,这些政治和社会理念主要围绕着对警察和其他政府官员的不信任循环出现”,隐私的保护是与宪法第一修正案中的言论自由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被告方也经常以“言论自由”作为抗辩。参见“James Q. Whitman , The Two Western Cultures of Privacy: Dignity Versus Liberty”, in The Yale Law Journal, 113(2004).第三,正是因为隐私与宪法第一修正案之间的紧密联系,美国法上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呈现出诸多与普通法不相同的特征;特别是纽约州的《民权法》(New York Civil Rights Law)规定了隐私权的保护问题,拒绝了普通法上的发展而排他性地采用成文法上的规定去解决大多数隐私权的问题。Marc A. Franklin, Robert L. Rabin and Michael D. Green, Tort Law and Alternatives Cases and Materials (8th ed.) foundation press 2006, P1122.
  
      [10] 参见余非、冉昊:《论我国纯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中国侵权责任法立法研讨会报告,2008年7月。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11] 例如,鲁晓明博士认为,“所谓纯粹精神损害,是指作为民事主体的自然人在其民事权利未受侵害情况下的精神利益损害。”参见鲁晓明:《论纯粹精神损害》,载《法学家》2010年第1期。
  
      [12] See Blackstone Law Dictionary(eighth edition), p.p.1586-1587.
  
      [13] 我国法学界对“emotional distress”有多种译法。陈聪富教授翻译为“情绪悲痛”,参见陈聪富:《因果关系与损害赔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页;潘维大教授翻译为“精神上损害”,参见潘维大:《第三人精神上损害之研究》,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冉昊副研究员则翻译为 “纯粹精神损害”,参见余非、冉昊:《论我国纯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中国侵权责任法立法研讨会报告,2008年7月。
  
      [14] 参见张新宝、高艳竹:《英美法上精神打击损害赔偿制度及其借鉴》,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15] Dan B. Dobbs, Undertakings and Special Relationships in Claims for Negligent Infliction of Emotional Distress, Arizona Law Review (Spring 2008)
  
      [16] See James C Maroulis, Can HIV-Negative Plaintiff Recover Emotional Distress Damages For Their Fear of Aids? 62 Fordham L. Rev. (1994)
  
      [17] See Mitchell v. Rochester Ry. Co. 45 N.E. 354 (N.Y. 1896).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18] See Ward v. West Jersey & Seashore R.R. Co. 47 A. 383 (N.J.1900).
  
      [19] Marc A. Franklin, Robert L. Rabin and Michael D. Green, Tort Law and Alternatives Cases and Materials (8th ed.) foundation press 2006, P265.
  
      [20] See Porter v. Delaware Lackawanna & W. R. R. Co. 63 A. 860(N. J. 1906).
  
      [21] Restatement of the Law of Torts(first).
  
      [22] Dan B. Dobbs, The Law of Torts, West Group (2000), p836.
上一篇:人大民商法学:学说创见与立法贡献学毕业论 下一篇:没有了